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下四个词语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新经济政策 计划经济 商品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熔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并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岳麓版历史必修 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三民主义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他先后提出了哪两大理论?
材料三 有关邓小平的两幅图片。
(3)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他“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概括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
阶段 |
时间 |
政治选择 |
第一阶段 |
1860—1911年 |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
第二阶段 |
1911—1913年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
第三阶段 |
1914—1928年 |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
第四阶段 |
1928—1949年 |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
第五阶段 |
1949—1976年 |
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 |
第六阶段 |
1978年以来 |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此学者可以选择哪些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
(2)第五阶段“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你如何评价这种模式?
(3)你如何理解“现代化”的含义?简要谈谈从中国百年来探索现代化的曲折道路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转引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187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4月颁布宪法,君主立宪政体确立。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民主成份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俾斯麦推行过迫害社会民主党的《反社会主义法》,但同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仍然可以在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俾斯麦的进攻。……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1908年,国会又通过了《帝国结社法》。
——摘自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06年底,孙中山着眼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设计出“五权宪法”:“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方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
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权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
──孙中山著《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
材料四 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瓦解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材料一是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的说明?并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关于对“德国政治制度民主化”评价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要增设“考试权”和“纠察权”。它给我们有何启示?
(4)材料四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上所述,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自古以来,中外城市规划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明清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地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摘自《中国城市建筑史》
材料二 早在16世纪,伦敦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成为英国国内产品的主要输出港口、进口货物的主要口岸、国际转运贸易的中心。
……19世纪30年代, 英国进入铁路时代,伦敦成为新兴铁路网络的枢纽。……伦敦作为英国传统的商业中心城市,得益于蒸汽火车的推广、铁路交通的普及,促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上个世纪70年代后,……伦敦的金融保险业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拥有70多个国家500家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世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中位居第一。……伦敦的文化娱乐业发展迅猛。……文化娱乐业发展一方面是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分工细化、联系深化的需求。同时,也是伦敦国际化程度提高,外籍人员增加,多元文化融合,城市居民对多样性文化娱乐的需求。
——摘自《后工业化时期伦敦创意产业的发展》
材料三 1949~2013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引自《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城中对“市”的规划有何变化及这一变化对当时的思想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可以明显看出英国伦敦城兴起的三个阶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形成这三个阶段特征及其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具有明显的三个阶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第三阶段特征的城市内在因素,并根据前两则材料指出对未来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需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
2014年3月23日河北新闻网报道:京津冀一体化首枚棋子落定,中关村将牵头建立一条“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以下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1980年,曾到美国硅谷考察的中科院里最年轻的研究员陈春先,“偷偷”成立了一家全新的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1983年,陈春先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明确支持,在其示范效应下,到1984年,以四通为代表的大批民营科技公司成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
90年代,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特别是洋品牌开始抢滩中国,大多数从事“搬箱子”生意的科技贸易企业没落了,打造自己品牌的联想、方正等企业开始扬威市场。
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关村成为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9年,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发布,明确中关村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历史背景,概括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崛起的国内外因素。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革命第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并指出为实现这一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到的正确道路的答案及结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材料一 1952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17个办事机构。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其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0%。
——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三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统一衡器币制,方便货物交易;制发契券票帖,规范贸易行为;缉盗贼防火灾,保证财货完全;制订交通规则,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52年国家计委成立的背景,(6分)分析并举例说明“计划”二字从国家机构名称中消失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4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三的结论。(16分)(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相通—相连—相融
材料一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
中国春秋时期的管仲认为法是统一天下的最高标准,这就决定了君主与群臣、高贵者与卑贱者都必须共同遵守。战国时期的慎到从“人性恶”出发,指出“法”是社会最可信赖的客观标准,因而以法治国必定优于圣贤之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对于法律认识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中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2015年3月11日在两会发言中指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后来中亚、西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者西方的需求变小了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因此,从有了这条路后,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的关键因素,请列举唐宋时期因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兴起的重要港口城市。
材料三
(3)阅读图 1至图 2,以工业文明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9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4)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形势紧密相连。结合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这两个阶段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发展的史实,回答:中国是如何适应世界形势发展自己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
1952 年 |
1956 年 |
195?年 |
工业总产值 |
343.3 |
703.6 |
783.9 |
农业总产值 |
483.9 |
582.9 |
304.0 |
工农业产值 |
3.27.2 |
1286.5 |
1387.9 |
*注: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农业增加50% .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
|
1978 年 |
2000 年 |
城市数量 |
193个 |
563个 |
小城镇 |
2173 f |
20312个 |
市镇总人口 |
1. ?亿 |
4. 56 亿 |
城市化水平 |
17. 9% |
36. 1% |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21世纪以来,该现象进入高速发展 阶段,为此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
“中国梦”是当今中国对世界的呐喊。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追求中华民族复兴之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材料二 由今而言,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
材料三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为弥补“自己的不足”,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并分析推动这种努力不断深入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能救世界之危机的“第三新文明”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大钊是怎样宣传“第三新文明”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如何一步步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
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
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
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1)材料一中斯密与材料二中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对英国、中国产生的影响。
人类社会在流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1 人才流动
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赢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主题2 城乡流动
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至此,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政策名存实亡。
主题3 资金流动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
38.7 |
54.9 |
48 |
流人农业的资金(%) |
7.6 |
11.4 |
18.4 |
流入其它部门的资金(%) |
53.7 |
33.7 |
33.6 |
(1)根据主题1的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根据主题2的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主题3的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从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的原因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人才和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一合理流动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 |
观点 |
荀子 |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
彼特拉克 |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把追求快乐看成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2分)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幸福观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形成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民生幸福”的认识。(2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