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间出现了以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 | B.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
C.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 D.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 |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符合上述思想的实践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创办轮船招商局 |
C.创办福州船政局 | D.成立三支海军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 B.工商皆本 | C.重利轻义 | D.重商轻农 |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一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 B.社会环境安定 |
C.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 D.政府政策支持 |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 B.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
C.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 D.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
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B.创办新式学堂 |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
一位传教士曾经这样描述他: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学。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 “他”的贡献是
A.翻译西学,开眼看世界 | B.弃政从商,实业救国 |
C.兴办近代工业,自强求富 | D.宣传儒学,倡导商战 |
李鸿章说:“近年华商殷实狡黠者多附洋商名下,如旗昌、金利等行,华人股份居大半……暗受洋人盘折之亏,官司不能过问。”成立轮船招商局,可吸引华商入股,“使华商不至皆变为洋商, 实足尊国体而弭隐患”。这表明( )
①轮船招商局效仿西方的股份制 ②清政府欢迎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建厂 ③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④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④ |
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洋务运动“预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 |
B.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
D.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幸战败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