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
A.火车 | B.电车 | C.电报 | D.电话 |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是( )
A.当地已殖民地化 | B.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
C.教育成就显著 | D.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 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二 义和团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三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从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分)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该表反映了上海 ( )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中心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下列关于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1872年,外商乘火车从吴淞到上海做生意 |
B.1865年,留美学生向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 |
C.1900年,上海商人打电话报消息 |
D.1915年,北京居民乘坐飞机到达武汉 |
风雨苍黄,百年沪宁!沪宁铁路沉淀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铁路的百年光阴,1908年4月3日的《申报》曾报道:“沪宁铁路开车典礼”;“沪宁铁路告竣,定于三月初一日(即阳历4月1日)开车。全路通行镇道刘观察亲至京岭下总车站举行开车典礼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盛。”这一材料说明了
A.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加强了南京和上海的联系 |
B.沪宁铁路标志着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 |
C.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民生事业也走向近代化 |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反映的是
时期 |
所送的嫁妆 |
20世纪80年代 |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
20世纪90年代 |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俱、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
A.传统婚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妇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C.重男轻女的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 D.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宝山县筑路时,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只能拖延多日,并“议定纡绕兜开”。……还有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破坏风水,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联合乡民阻挠筑路,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
材料二 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日苏嘉,日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 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
(1)材料二所持铁路观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
内阁学士张家骧(光绪帝的师傅)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注:清廷官营企业)海运收入。
——摘编自姜鸣《起草修建铁路的幕后人物》
(2)材料三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
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 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
竹枝词是一种由民歌发展而来的文人诗体,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诗存史等特点。有两首这样写道:“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一平马路真如邸,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净,从今不见破骡车。”对上面的两首竹枝词解读正确的是( )
A.传统交通工具完全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
B.出现了顺应时代特点的道路交通规范 |
C.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风俗造成严重冲击 |
D.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依赖进口 |
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世纪90年代,李鸿章兴奋地说:“五年来,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他感叹的洋务建设成就是
A.海军的兴办 | B.电报局的兴办 | C.民用工业的创办 | D.新式学堂的兴办 |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
C.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 D.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