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 )
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 | 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
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 | 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 |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
观察下列图片,它们最能反映
A.科技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
B.国际互联网的扩展速度令人不可思议 |
C.数字化模拟技术和通讯手段的大飞跃 |
D.环保和节能意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
19世纪末,有人做了这样一首诗:“富人成双结对而至,坐的是罗尔斯——罗伊斯;他们谈论自己的事务,声音高大刺耳而又无休无止。”20世纪初,这首诗又被添加了几句:“穷人乘坐福特而至,这些车子的外貌跟他们相似;他们笑个不停,因为看到那么多的老爷太太云集在此。”以下对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是
A.诗歌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 |
B.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 |
C.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社会平等 |
D.工人运动的发展提升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
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
20世纪初西方电车传入中国,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
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②中国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
③20世纪初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 ④中西方文化冲突已经白热化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③④ |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A.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 B.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
C.洋人发明的火车 | D.中国人自行制造的飞机 |
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
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 |
B.中国不需要汽车 |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表述正确的是 ( )
A.《时务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
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格局基本格局奠定 |
C.19世纪,福建巡抚在台湾开设中国第一部无线电台 |
D.《渔光曲》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
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紫光阁”铁路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 |
B.近代中国的筑路权始终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
C.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
D.电话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通讯工具 |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
A.兰新铁路 | B.宝成铁路 |
C.京九铁路 | D.青藏铁路 |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出行状况 |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