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14 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将近100万移民。……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涌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结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
(1)依据材料一和相关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19世纪有利于欧洲人口迁移的因素,并指出其作用。
材料二 中国的铁路比世界上最早建成的一批铁路晚了约半个世纪。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然而,吴淞铁路这个“短命鬼”,却让国人见识了铁路这一新生事物,让国人认识了改变旧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是多么必要、多么重要。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于1881年通车,这条长约10千米的运煤铁路,给中国朝野和各省绅商带来不小影响,揭开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序幕。另一方面,列强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图谋也并未因吴淞铁路的赎回、拆除而中辍,甲午战后开始了大规模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行动,1896年至1903年之间,1万多千米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铁路权益和利用铁路对华侵略的行径,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知,而且也不断增强了中国人民爱国护路的意识,包括官僚、绅士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纷纷要求废约并收回路权。1903年起,一场争回路权和商办铁路的高潮掀起了,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全国共有15个省先后设置了铁路公司。可是,1911年清政府又突然宣布“干线国有”,企图出让路权,取得外债,结果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晚清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3)请你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
交通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
全世界 |
欧洲 |
美洲 |
亚洲 |
非洲 |
澳洲 |
1870年 |
210 |
105 |
93 |
8 |
2 |
2 |
1880年 |
372 |
169 |
175 |
16 |
5 |
8 |
1890年 |
617 |
224 |
33l |
34 |
9 |
19 |
1900年 |
760 |
284 |
402 |
60 |
20 |
24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通往省外的铁路曾进行过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过修建计划。新中国成立后,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但因朝鲜战争爆发未能实施,不过,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1951年国庆期间,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张鼎丞又向中央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至南平的铁路,以解决福建出省通道的问题。福建省委认为,修建福建铁路应从长远考虑,固然应以国防为主,但必须结合福建的经济状况。1954年9月,铁道部确定由铁道兵担任鹰厦铁路的施工。……1957年全线开始正式通车,全长约700公里。鹰厦铁路的建成通车,是当时福建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3)概述材料三中各派对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态度。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4)鹰厦铁路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要建设项目。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该铁路能建成的原因及通车后带来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风俗习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这种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民众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此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现代化方面有何进展?
材料三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
(2)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3分)分析材料四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
材料五 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
——《上海研究资料》
材料六 国产“和谐号”CRH3型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运行试验中创出394.3公里的时速的场景。它也预示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3)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进步,请分析推动近现代中国交通事业进步的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