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12日,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2002年11月22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7国又被吸纳为新成员,使北约成员国数目增加到26个。下列对北约东扩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①背景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②美国要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扩展影响③北约已基本控制欧洲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动荡并存。下列各项中严重干扰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①霸权主义横行 ②南北差距加大 ③地区冲突不断 ④恐怖主义抬头
A.①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
B.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国家后的剩余农产品 |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 |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
D.中日邦交正常化 |
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
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二者是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
C.始终注意反地“左”倾错误思想 | 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
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迎接未来,右图所示历史现象错误的根源在于
A.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对国情认识不足 |
D.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
下列有关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
“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
A.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国家 |
B.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 |
C.在区域经济化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 |
D.实现了货币联盟 |
2008年安理会授权各国进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并采取强制性措施打击海盗,随后中国政府派海军舰艇赴此海域实施护航。这显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B.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 D.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解放战争时期,报刊上的文章有人用了下列标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的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 )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C.要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 |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趋于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这是由于
①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②无限制的股票投机盛行
③资本家为眼前利润,盲目扩大生产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