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 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 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①“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西汉有“布衣将相”之说,当时“布”的主要材料是棉
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的建立
③水排主要应用于农业灌溉
④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禁止对外贸易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 | B.西汉 |
C.南北朝 | D.北宋 |
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
A.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 B.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
C.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 D.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 |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但两者在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处却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在于
A.两地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 | B.龙门石窟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 |
C.两地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 | D.云冈石窟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
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 |
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 |
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 |
下列史料能反映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水平的是
A.《周礼》提到的“妇功” |
B.司母戊大方鼎 |
C.《农书》中的水排冶铁图 |
D.采用灌钢法制作的兵器 |
“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右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仿自欧洲银器)。材料反映了
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世界贸易网络 |
B.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
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
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
D.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
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人以菲律宾为中转站,将大量美洲白银输入中国,换取江南的手工业产品返销到菲律宾和墨西哥,获利丰厚。江南出口的手工业品最可能为
A.蔗糖 | B.棉布 |
C.纸张 | D.瓷器 |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
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这些信息主要说明( )
A.甘肃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 |
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
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 |
D.汉代甘肃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