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 B.精耕细作的需要 |
C.耕牛的极度缺少 | D.小农经济的阻碍 |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 )
A.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 | B.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 |
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 | D.周礼规定礼器的数量 |
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 )
A.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B.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
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 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 |
“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诗句中这些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 )
A.对外出售 | B.自我消费 |
C.交纳赋税 | D.捐赠礼品 |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领域的成就的是:
①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②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③战争中开始出现火药武器
④出现了技术先进的灌钢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8世纪中期的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 |
B.19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处于世界工厂地位 |
C.19世纪末德国的制造业产值超过英国 |
D.18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制造业起点高,发展快 |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 B.“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
C.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 B.上海地区 |
C.苏杭地区 | D.珠三角地区 |
以下对图所示邮票《燕侯盂》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民邮政”的字体系甲骨文
②它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事实
③此盂象征着燕侯的政治权力与地位
④该青铜器由私营作坊精心制作而成
A.②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④ |
《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 )
A.产品用途 | B.釉色的区别 |
C.器物纹饰 | D.产品质量 |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 | B.齐国手工业发达 |
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 | D.农业的精耕细作 |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资本主义的萌芽 |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当时楚国( )
A.水利事业较发达 | B.青铜铸造业发达 |
C.铁器应用于军事 | D.铁农具普遍使用 |
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
①夏朝的瓷器 ②商朝的青铜农具 ③唐朝的秘色瓷 ④北朝的青花瓷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