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质量管理严格 | B.产品做工精美 |
C.生产不计成本 | D.产品不入市场 |
水排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冶铁工作效率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其后来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
A.白瓷 | B.青瓷 |
C.秘色瓷 | D.青花瓷 |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 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 | 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之一。《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 B.元末明初 | C.明末清初 | D.鸦片战争时期 |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 | 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
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 | 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
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 | B.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
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 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 |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
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B.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
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