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 )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秘色越器》诗
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 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
C.赞扬了宣德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 | D.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 |
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 B.朝贡贸易 | C.官营专卖 | D.市坊制度 |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 B.西汉 | C.北宋 | D.南北朝 |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百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 )
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 B.棉布质量好于丝织品 |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 D.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
在古代地区性或全国性市场中,比较常见的商品应生产于( )
A.官营手工业 | B.私营手工业 |
C.家庭手工业 | D.外商企业 |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
A.农具和酒器 | B.礼器和兵器 | C.礼器和农具 | D.兵器和农具 |
靖江西志记载“陶厂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洪武三十五年开窑烧造,解京供用,有御厂一所,官窑二十座。”清道光《浮梁县志》对景德镇记载:“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这说明
A.制瓷业开始出现民营生产 | B.道光年间瓷器生产已经面向市场 |
C.景德镇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D.制瓷业由官营为主走向民营为主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C.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 B.传统制作工艺落后于时代 |
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 D.传统工艺品手工制作产量低 |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古代经济现象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 B.④①③② | C.④②③① | D.②④③① |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