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府督护州县官吏》(《大唐六典》卷30)关于州士曹司士参军职掌条有云:“凡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若铸得铜及白,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此史料反映出唐朝时
A.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 |
B.民营矿业可私自铸币以补充市场需求 |
C.市场上铸币金属的增多导致税制紊乱 |
D.私营矿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
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
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
D.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 |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
B.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
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
D.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扩大了原料来源 ③降低了生产成本 ④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③ |
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 |
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
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 |
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
B.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
C.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
D.产品商品话程度提高 |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B.政府的大力推广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
C.《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
D.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西域一体化”让西安、咸阳这两座直线仅为25公里的千年古都都走上了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之路。其实,自古以来这两座古城就相依相存、相互促进。下列出土文物与西安、咸阳这两座千年古都有关的是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列可以说明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技术的最早的材料应是
A.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带 |
B.古罗马《自然史》中记载的“中国产丝,织成绵绣文绮、运至罗马……” |
C.《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
D.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 |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工场手工业 | D.家庭手工业 |
《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 |
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 |
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市镇经济繁荣 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学习历史,依据一定的视角观察整理历史脉络很重要。这是一位学者整理中国明清时期时代特征的书稿提纲。
(1)请你依据他的思路补足空缺部分。
工业文明的兴起·原工业化时期亚欧诸农业文明的嬗变
一.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新变化
1.生产新变化
(1) 农业:新农作物引进
农业种植技术提高
(2)手工业:纺织:棉纺织业取代桑蚕之业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
2.商品经济的发达:
(1)市场网络的形成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构建
(2)以日常消费品为大宗商品的长途贩运发达
(3) ①
(4) ②
(5) ③
3.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
(1)手工业: ④
(2)农业资本主义因素出现
4.专制主义的统治:君主摆脱相权的纠葛,罢免官僚机构之首的宰相
5.知识分子的新动向:从学术批判向政治批判转变,形成党、社
6.城市居民运动:明:反对矿监矿税使的斗争
清:苏州纺织工人罢工
7.新思想的出现:经济: ⑤
政治: ⑥
二.伊斯兰文明的扩展
(2)请为他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 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成阳(向汉武帝)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 钬(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五:荣氏兄弟(荣敬,德生)抓住时机,向面粉业大举投资。1914年——1919年,茂新,福新厂的生产能力激增,其面粉不仅畅销我国北方各省,而且远销英法及东南亚各国。。。。在棉纺业方面,1915年荣氏兄弟创办办申新纱厂
——《荣氏兄弟的创业思想》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2)材料三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3)材料四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原因?
(5)据材料五回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行业是什么?为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