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高中历史

在汉语中,“鼎”被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该诗歌能够反映元朝

A.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发展
C.农民过着富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关系
来源:2014届江苏省高三高考模拟卷02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

A.工匠优秀,原料上等 B.技术高超,不计成本
C.规模生产,面向市场 D.分工细密,管理严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  )

①司母戊大方鼎
②甲骨文
③唐三彩凤首壶
④人面鱼纹盆

A.①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B.②甲骨文中出现”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
C.③反映了唐代制瓷业的成就
D.④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
来源:2014高考名师推荐历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这反映了明清瓷器()

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
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
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
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襄阳市四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毛 C.棉 D.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三件手工艺品均是我国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分别产生于不同朝代,其中出现最早的是在(  )

A.清朝 B.明朝
C.唐朝 D.汉朝
来源:2016届安徽省庐江县六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是“关市高而不征”,即只稽查是否有违法行为,而并不收税。汉代说是对商人要“重租税以困辱之”,其实主要是实行国营工商业以取利。(唐朝)杨炎行两税法,才正式收取商业税,对坐商按户征收资产税,对无居处而行商者,向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并且说要“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这就是说要使行商与农民、坐商、手工业者都一样向国家纳税,不允许他们有侥利,即多余的利润。……到了宋代,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国家的商业税收越来越重要,有时它的数量超过了田赋收入。
材料二中国从战国时代起,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因为商鞅变法成功,秦因此富强,汉代遂也继承这一思想,并逐渐发展为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加以推行。……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对商人的看法也有变化,认为工商皆是本业,不应歧视他们。而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商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
——以上均摘自马克圭主编《世界文明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与私人工商业间的主要关系。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简述“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含义。根据材料二,归纳“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过程。
(3)有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请运用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简要评价这一结论。

来源:2016届浙江建人高复学校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组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是

A.在私营作坊工作 B.职业世袭
C.频繁地更换工种 D.临时工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鼎盛的( )

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电视的起源与发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