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类别 |
企 业 |
创办人 |
时间 |
地点 |
军事工业 |
安庆内军械所 |
曾国藩 |
1861年 |
安庆 |
江南制造总局 |
李鸿章 |
1865年 |
上海 |
|
民用工业 |
开平矿务局 |
李鸿章 |
1878年 |
唐山开平镇 |
汉阳铁厂 |
张之洞 |
1890年 |
汉阳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相对于英国而言有那些不利条件。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4分)
(3)据材料三,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陕西周原博物馆收藏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盉:酒器)”,在盖内铸有132字铭文,记载了在周恭王三年三月,矩伯为参加共王的太常典礼,与裘卫(掌管裘皮生产的小官)用朝觐的玉彰(一种玉器)、赤琥(赤色的虎皮)等物交换了13田土地(约合现在的1300多亩),荣伯、定伯等执政大臣命令有司主持双方土地交易。通过这种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候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三鼎二簋。(鼎、簋是食器)
(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汲取哪些有效信息?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1895~1899年)
行业 |
1895年 |
1899年 |
发展速度(1895=100) |
|
棉纺织业 |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
14653 |
69564 |
474.7 |
机制面粉业 |
华商厂产量(万包) |
2047 |
6766 |
330.5 |
缫丝业 |
华商厂出口量(担) |
3039 |
4175 |
137.4 |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
38569 |
45278 |
117.4 |
|
内地丝车数(台) |
7943 |
29270 |
368.5 |
|
卷烟业 |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
54 |
85 |
181.2 |
火柴业 |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
126 |
241 |
191.3 |
水泥业 |
华商厂产量(吨) |
68 |
190 |
279.4 |
机械采煤业 |
华商矿产量(吨) |
89 |
145 |
162.3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4)依据材料四,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确立了盐铁专卖制度,齐国实行“官山海”,农闲时由农民制盐,官府包收储存,待盐价上涨至十倍时,再到不产盐地区销售。商鞅变法时期,在煮盐业发达地区,设置专门的官员和机构,负责盐业生产和销售。“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西汉初期,“驰山泽之禁,不与民争利”,出现了大量靠经商盐铁致富的商人。汉武帝中期,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以向富豪借贷,“富商大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汉武帝实施盐铁专卖,采用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办法。唐肃宗时期,创立就场征税的专卖制度,在产盐地设置盐官,负责收买盐户所煮之盐,再由商人转运到各地销售。除产盐地外,不再设置盐官。
宋代的盐课有两种形式,一是禁榷法,二是通商法。禁榷法是国家控制盐的产销,实行全部专卖;通商法是国家将盐售与商人,寓税于盐,然后由商人在指定地区经销,实行局部专卖。清代盐课制度,主要有官督商办、官督商销、官运商销、商运商销、民运民销等七种形式,主要形式为官督商销,系由官府特许的盐商向官府领取引票,按引购盐,在指定地区贩卖,即引岸制。
——摘编自王芙蓉《略论中国古代盐铁官营制度变化及启示》
(1)据材料,概括古代盐铁专卖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专卖制度的影响。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路线图》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自唐宋后,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通道。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副产品更是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陆路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分)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有何积极意义?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特点?(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8世纪帝国的鼎盛时期至13世纪整个中国最终为蒙古人征服这段时间中国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其总体水平最高时不仅远迈汉唐,而且为后来的元明两代所不及,大有一枝独秀之势。……宋代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比较自由的,因而出现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形势,但这种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
——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在两宋300年间,……商业资本不仅勒索压榨小农、小工和小商,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同封建国家争夺更多的商业利润。可是,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懋(通“贸”)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
——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
(1)简要归纳三则材料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性看法。 (6分 )
(2)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看法的认识。(6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3)材料四所体现的经营方式所代表的经济形态为什么在此时期没有发展壮大?(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关市高而不征”,即只稽查是否有违法行为,而并不收税。汉代说是对商人要“重租税以困辱之”,其实主要是实行国营工商业以取利。(唐朝)杨炎行两税法,才正式收取商业税,对坐商按户征收资产税,对无居处而行商者,向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并且说要“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这就是说要使行商与农民、坐商、手工业者都一样向国家纳税,不允许他们有侥利,即多余的利润。……到了宋代,由于工商业的繁荣,国家的商业税收越来越重要,有时它的数量超过了田赋收入。
材料二 中国从战国时代起,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因为商鞅变法成功,秦因此富强,汉代遂也继承这一思想,并逐渐发展为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加以推行。……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对商人的看法也有变化,认为工商皆是本业,不应歧视他们。而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商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
——以上均摘自马克圭主编《世界文明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与私人工商业间的主要关系。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简述“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含义。根据材料二,归纳“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过程。
(3)有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请运用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简要评价这一结论。
亚洲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近代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却兵戎相见,面对未来,回顾历史,亚洲该缔造一个怎样的亚洲是值得世人思考的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海路的开辟则在公元前111年徐闻县设置之后,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庭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带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因缺乏风帆和指南针,故沿北部湾直至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这就是史书所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的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也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称“香料之路”或“陶瓷之路”。
汉代“海上丝绸之道”的开通,犹如一条文化纽带,把居住异域的各民族连在一起,推向世界文明的大舞台。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除了中央官局系统的北京、南京两织染局外,在浙江、南直隶等八省各府也设有22处织染局,与民间经营的丝织业交相发展。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织机和机匠人数,比明代扩充很多倍;而民间经营的丝织业,大体承袭明朝以来的方式,即“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自织,而命童稚挽花”的商人雇主制和家庭手工工场制并存的状态。大致而言,直至l870年代初,仍以家庭手工业为主,以资本系数低与劳动集约度高的方式来维持平稳 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全史百卷本·清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94年,杭州外商输入的丝织品只有283担,货值l59318两,到1901年输入量已经激增至l417担,货值l335792两。杭州的绸缎织造业,因“洋缎输入,此业颇受影响”,从事绸缎业的织匠从5万多人减少至2万多人。清亡前夕,杭州生产缎类的织机仅剩四百余台,连同生货绸机也不过千余台,比80年代减少了1/7。
辛亥革命后,以江、浙、沪丝织业团体牵头并作为主体,联合典业、衣业、绣业、帽业等团体,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辛亥革命期间的江浙丝织业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朝至清末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形成前后两种状态的不同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9分)
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山西特别是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为代表的晋中盆地商人前辈,举商贸之大业,创造了世纪性繁荣,留下灿烂的商业文化。茶叶贸易是晋商最主要的经营活动之一。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祁县茶商制茶工费与包装工费明细(单位:文/担)
|
上等茶叶 |
中上等茶叶 |
普通茶叶 |
低等茶叶 |
筛工工钱 |
2 275 |
2 092 |
1 745 |
1 110 |
踹工工钱 |
552 |
552 |
480 |
480 |
拣工工钱 |
1930 |
1 017 |
653 |
507 |
包装箱费 |
362 |
362 |
362 |
362 |
其余开支 |
300 |
300 |
300 |
300 |
各项合计 |
5 419 |
4 423 |
3 540 |
2 759 |
——史着民、牛白琳:《平祁太经济社会史资料与研究》中《祁县杀商大德诚文献》
(单位:两/担)
|
上等茶叶 |
中上等茶叶 |
普通茶叶 |
低等茶叶 |
汉口茶市售价(分a、b两个时期) |
a) 40 b) 20 |
a) 30 b) 15 |
a) 15 b) 10 |
a) 10 b) 6 |
安化毛茶成本 |
11.37 |
8.76 |
6.18 |
2.72 |
制茶工费与包装箱费 |
3.28 |
2.68 |
2.14 |
1.67 |
运费(即水脚费) |
1.40 |
1.40 |
1.00 |
1.00 |
厘金 |
0.41 |
0.41 |
0.41 |
0.41 |
关税及各项捐税 |
1.7 |
1.7 |
1.0 |
1.0 |
各项成本及费用合计 |
18.16 |
14.95 |
10.73 |
6.8 |
利润(也分为a、b两个时期的利润) |
盈利21.84 b)盈利1.84 |
a)盈利15.05 b)盈利0.05 |
a)盈利4.27 b)亏损0.73 |
a)盈利3.2 b)亏损0.6 |
——史若民、牛白琳:《平祁太经济社会史资料与研究》中《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及姚贤镐著:《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二 晋商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王现曾经说过:“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径,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恪守其业,天之鉴也。”
材料三 以制造砖茶为例,晋商制造砖茶是用木制平压机,“……置茶于蒸笼中,架锅上蒸之,倾人模型中,置木架压榨器中,借杠杆力压之。移时在模中托出,放于楼上。听其自然干燥。”俄商于19世纪后期在华开办制茶工厂,……“手压机每日出产60篓,有25%的废品,而蒸汽压机每日出产80篓,只有5%的废品,并且因使用机器而节约的费用,每篓计银l两,按照以上产量每日即达银80两或英金20镑。”(Trade Reports 1878 Hankow p.43)
(在选用原料上)“查中国制造砖茶,向用茶末,以为运销蒙古之用,……(俄商)所需原料不仅茶末,而茶叶亦有之,按机器所制之砖茶,较用旧法所制者,坚固异常,而难于碎裂,……俟至本期(1872—1881)终时,砖茶贸易遂为俄商所垄断也。”
——班恩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晋商茶叶经营的特点。
(2)从材料二可知,晋商文化深受中国哪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概括其推崇的经商理念。
(3)进入19世纪80年代以后,晋帮茶商逐渐走向了衰亡。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如下图)。特别是明代各个时期的各种类型瓷器在海外都有发现,范围广、数量大。
材料二
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源投资7000多两银子,在家乡广东南海县创办使用机器设备生产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东南亚华侨投资中国开办近代工业的开始。……从1912—1919年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多达1042家,投资金额达到7100万元。1920—1930年间,由于东南亚华侨经济力量的发展,以及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华侨回国投资再次出现新的高潮。
——李国梁《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中国》
材料三
表:东南亚国家(ASEAN)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实际使用额)(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
1984 |
1986 |
1988 |
1992 |
1993 |
1994 |
东南亚总计 |
8.5 |
24.7 |
42.6 |
271.6 |
1007.8 |
1871.6 |
增长率(%) |
61.5 |
10.2 |
15.7 |
208.9 |
271.0 |
85.7 |
占外资比例 |
0.6 |
1.1 |
1.1 |
2.4 |
3.6 |
5.5 |
——据JETRO《中国经济》1996年3月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海外陶瓷贸易在明代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是如何推动南洋华侨回国投资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分析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投资的特点,并简析这些投资活动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研究制定推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此消息一出,公众与业界反响强烈,皆认为在我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将要废除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伸开创了中国食盐专卖制度,使得齐国国力大增,为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任命御史大夫张汤等实行盐铁官营,对食盐经营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富豪雇人擅有山泽之利。对私自煮盐者,没收煮盐工具,还要处以“铁左趾”的酷刑。……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举行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形成了重要文件——《盐铁论》。……在宋太宗至真宗这段时间,主要实行禁榷法。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明朝主要实行民产、官收,就场专卖的办法。专卖制主要有三种:开中法、计口授盐法、商专卖法。其中商专卖法是盐专商直接与灶户交易,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而令灶户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灶户购盐而不经官。
——摘编自曾双余《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
材料二 1913年,袁世凯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条款,……承认要在外人襄助下,对中国盐税征收办法实行整顿改良。……根据善后大借款合同,英国人丁恩担任盐务稽核所会办,……丁恩在印度实行的“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盐政政策卓有成效。来华前,对中国的盐务已做了较深研究,到任后第二天,他就给财政部提出了《改良盐务条议》的条陈,明确提出:“盐政欲增加收入,罗致巨款,政府不必独揽制造。……如能设法于盐斤未离滩之先,即将课税全数征收,则收入自然源源不穷。”……尽管遇到种种阻难,但开放引岸(指定给请引行盐的盐商的专卖区)、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丁恩及其国内改革派的努力下,民国初年的盐务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国初年的这次盐务改革,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过程中建立的稽核制度,对后来的中国盐务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后人评价丁恩为“热心改革家”、“主张废除专商最力之第一人”。
——摘编自潘前芝《1913,中国盐务大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盐政改革的原因,并简要加以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涉及产业、税收、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政体配套改革,第一次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他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了大量粮食,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以达到丰饥平衡的功效。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如在冶铁业上,他实行国有民营,规定只要一发现矿苗,就马上要由国家保护和封存起来,有敢于擅自开采者,左脚伸进去的,砍左脚,右脚伸进去的,砍右脚。……管仲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视其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材料二 管仲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商止战”,“和平称霸”。就国家内政而言,“以商止战”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就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而言,“以商止战”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齐国会盟诸侯,规定与会各国要修建道路,划一度量标准,统一斤两称数,好比是在创建一个区域经济的关税同盟体。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儒家看来,他的思想统统都是异端邪说,遭到儒家的抵制,被后世淹没。
——以上材料均摘自吴晓波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管仲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思想“被后世淹没”的原因。
合作、交流、发展、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二 16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叶,中国和拉美之间存在着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 西班牙自1565年逐步侵占菲律宾诸岛,由此开辟了环太平洋航路。1571年,西班牙人在明都洛外海营救了一艘中国船只。1572年,闽南商人把许多价值不菲的商品运到马尼拉,其中包括丝绸、瓷器和熏香、麝香、金属制品以及水果、肉食腌腊品等等。西班牙人全部买下后,转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从此,从中国沿海诸港至马尼拉再至阿卡普尔科的航班年年往来。
——《明清时期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三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摘自《观察者网(上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开辟之际西欧的社会背景,试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