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请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分别各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重农的表现。
(3)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一项成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
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
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
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

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请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并说明上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
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3)材料四所体现的经营方式所代表的经济形态为什么在此时期没有发展壮大?(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材料二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更成为当今世界热门藏品。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三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 、“告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 汉代晁错  
材料四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3)材料三反映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盐、铁历来都是国家的重要物资,在汉朝也不例外,当时的大富翁大多经营这两项业务,文景帝时期吴王刘濞的一大财政收入就是煮盐。战国以后铁器成为农具的主流,具有广大的市场,因此,铁器的贩卖也具有高额利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开始推行对盐、铁等暴利行业的整顿和治理。汉武帝不但将其移交给了国库,还实行了国家专营。汉武帝任用桑弘羊来推行治理盐、铁经济政策,桑弘羊在盐业整顿方面,实行民间生产后由国家统一收购,然后国营统一贩卖的措施;在铁行业整顿方面,则从生产开始就由国家垄断,在全国设立了50处铁官,专门进行铁器的制造。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4分,答到2点即可)
(2)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
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 450.92
6.42
3.21
3.21
90%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 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 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3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山西特别是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为代表的晋中盆地商人前辈,举商贸之大业,创造了世纪性繁荣,留下灿烂的商业文化。茶叶贸易是晋商最主要的经营活动之一。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祁县茶商制茶工费与包装工费明细(单位:文/担)

 
上等茶叶
中上等茶叶
普通茶叶
低等茶叶
筛工工钱
2 275
2 092
1 745
1 110
踹工工钱
552
552
480
480
拣工工钱
1930
1 017
653
507
包装箱费
362
362
362
362
其余开支
300
300
300
300
各项合计
5 419
4 423
3 540
2 759

——史着民、牛白琳:《平祁太经济社会史资料与研究》中《祁县杀商大德诚文献》
(单位:两/担)

 
上等茶叶
中上等茶叶
普通茶叶
低等茶叶
汉口茶市售价(分a、b两个时期)
a) 40
b) 20
a) 30
b) 15
a) 15
b) 10
a) 10
b) 6
安化毛茶成本
11.37
8.76
6.18
2.72
制茶工费与包装箱费
3.28
2.68
2.14
1.67
运费(即水脚费)
1.40
1.40
1.00
1.00
厘金
0.41
0.41
0.41
0.41
关税及各项捐税
1.7
1.7
1.0
1.0
各项成本及费用合计
18.16
14.95
10.73
6.8
利润(也分为a、b两个时期的利润)
盈利21.84
b)盈利1.84
a)盈利15.05
b)盈利0.05
a)盈利4.27
b)亏损0.73
a)盈利3.2
b)亏损0.6

——史若民、牛白琳:《平祁太经济社会史资料与研究》中《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及姚贤镐著:《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二 晋商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王现曾经说过:“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径,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恪守其业,天之鉴也。”
材料三 以制造砖茶为例,晋商制造砖茶是用木制平压机,“……置茶于蒸笼中,架锅上蒸之,倾人模型中,置木架压榨器中,借杠杆力压之。移时在模中托出,放于楼上。听其自然干燥。”俄商于19世纪后期在华开办制茶工厂,……“手压机每日出产60篓,有25%的废品,而蒸汽压机每日出产80篓,只有5%的废品,并且因使用机器而节约的费用,每篓计银l两,按照以上产量每日即达银80两或英金20镑。”(Trade Reports 1878 Hankow p.43)
(在选用原料上)“查中国制造砖茶,向用茶末,以为运销蒙古之用,……(俄商)所需原料不仅茶末,而茶叶亦有之,按机器所制之砖茶,较用旧法所制者,坚固异常,而难于碎裂,……俟至本期(1872—1881)终时,砖茶贸易遂为俄商所垄断也。”
——班恩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晋商茶叶经营的特点。
(2)从材料二可知,晋商文化深受中国哪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概括其推崇的经商理念。
(3)进入19世纪80年代以后,晋帮茶商逐渐走向了衰亡。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研究制定推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此消息一出,公众与业界反响强烈,皆认为在我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将要废除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伸开创了中国食盐专卖制度,使得齐国国力大增,为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任命御史大夫张汤等实行盐铁官营,对食盐经营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富豪雇人擅有山泽之利。对私自煮盐者,没收煮盐工具,还要处以“铁左趾”的酷刑。……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举行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形成了重要文件——《盐铁论》。……在宋太宗至真宗这段时间,主要实行禁榷法。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明朝主要实行民产、官收,就场专卖的办法。专卖制主要有三种:开中法、计口授盐法、商专卖法。其中商专卖法是盐专商直接与灶户交易,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而令灶户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灶户购盐而不经官。
——摘编自曾双余《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
材料二  1913年,袁世凯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条款,……承认要在外人襄助下,对中国盐税征收办法实行整顿改良。……根据善后大借款合同,英国人丁恩担任盐务稽核所会办,……丁恩在印度实行的“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盐政政策卓有成效。来华前,对中国的盐务已做了较深研究,到任后第二天,他就给财政部提出了《改良盐务条议》的条陈,明确提出:“盐政欲增加收入,罗致巨款,政府不必独揽制造。……如能设法于盐斤未离滩之先,即将课税全数征收,则收入自然源源不穷。”……尽管遇到种种阻难,但开放引岸(指定给请引行盐的盐商的专卖区)、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丁恩及其国内改革派的努力下,民国初年的盐务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国初年的这次盐务改革,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过程中建立的稽核制度,对后来的中国盐务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后人评价丁恩为“热心改革家”、“主张废除专商最力之第一人”。
——摘编自潘前芝《1913,中国盐务大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盐政改革的原因,并简要加以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涉及产业、税收、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政体配套改革,第一次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他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了大量粮食,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以达到丰饥平衡的功效。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如在冶铁业上,他实行国有民营,规定只要一发现矿苗,就马上要由国家保护和封存起来,有敢于擅自开采者,左脚伸进去的,砍左脚,右脚伸进去的,砍右脚。……管仲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视其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材料二 管仲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商止战”,“和平称霸”。就国家内政而言,“以商止战”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就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而言,“以商止战”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齐国会盟诸侯,规定与会各国要修建道路,划一度量标准,统一斤两称数,好比是在创建一个区域经济的关税同盟体。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儒家看来,他的思想统统都是异端邪说,遭到儒家的抵制,被后世淹没。
——以上材料均摘自吴晓波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管仲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思想“被后世淹没”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合作、交流、发展、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图

材料二  16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初叶,中国和拉美之间存在着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 西班牙自1565年逐步侵占菲律宾诸岛,由此开辟了环太平洋航路。1571年,西班牙人在明都洛外海营救了一艘中国船只。1572年,闽南商人把许多价值不菲的商品运到马尼拉,其中包括丝绸、瓷器和熏香、麝香、金属制品以及水果、肉食腌腊品等等。西班牙人全部买下后,转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从此,从中国沿海诸港至马尼拉再至阿卡普尔科的航班年年往来。
——《明清时期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三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摘自《观察者网(上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开辟之际西欧的社会背景,试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洲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近代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却兵戎相见,面对未来,回顾历史,亚洲该缔造一个怎样的亚洲是值得世人思考的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海路的开辟则在公元前111年徐闻县设置之后,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庭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带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因缺乏风帆和指南针,故沿北部湾直至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这就是史书所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的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也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称“香料之路”或“陶瓷之路”。
汉代“海上丝绸之道”的开通,犹如一条文化纽带,把居住异域的各民族连在一起,推向世界文明的大舞台。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  2015年3月28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东盟共同体建成之年。这是值得人们纪念的重要年份,也是激发人们铭记历史、鉴往知来的重要时刻。
——新浪新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2)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二,从汲取战争教训,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出发,概括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并简要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二: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析30多年来中国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有利国际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电视的起源与发展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