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政治非常开明 | B.制瓷技术精湛 |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 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领域的成就的是:
①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②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③战争中开始出现火药武器
④出现了技术先进的灌钢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
C.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 D.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
A.田庄手工业 | B.民营手工业 |
C.家庭手工业 | D.官营手工业 |
关于先秦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时家庭手工业居于主导 | B.春秋时铁器出现并得到普及 |
C.东周时官营手工业逐渐兴起 | D.商周时期已出现原始瓷器 |
我国古代的纺织原料最早是用( )
①麻 ②葛 ③蚕丝 ④棉花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 D.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 |
19世纪30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销欧洲,英国绅士风行以中国杭纺做衬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裤子。紫花布以南京为集散地,外商称它为南京布。上述材料反映当时( )
A.南京是政府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 |
B.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尚有竞争优势 |
C.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缓慢 |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
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 B.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
C.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 | D.原料匿乏,市场供应不足 |
下列金属冶炼技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铸造技术 ②冶炼生铁和钢技术
③用煤作燃料冶铁 ④焦炭炼铁
A.①③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② | D.②①④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