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郜行使司法权。
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颂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德国历史学家阿道夫·冯·哈纳克在《教义史》一书中对欧洲某一历史时期这样写道:“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该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宗教改革时期 | B.文艺复兴时期 |
C.启蒙运动时期 | D.工业革命时期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鄙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以朝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宗藩体制最终形成。
就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性宗藩国际关系体制最终形成之际,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外交体制也得到确立.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会议,首次以条约形式确立了常设外交使节制度。18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在政府部门序列中,设立专门负责主管本国外交事务的外交部。1625年,荷兰国际法学家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他以自然法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无须各国特别同意的国际法规则,对当时的各种外交行为作了尽可能的规范。此后,国际法和外交规范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体现出16世纪至18世纪中西外交的多种不同。请至少指出三点不同并概括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
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现代宇宙学的“爆胀宇宙论”认为,我们面临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端于时空极小的“奇点”的绝热膨胀,破除了神创宇宙论。下列哪位古代文化名人的思想与该理论有类似之处( )
A.老子 | B.荀子 | C.韩非子 | D.朱熹 |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 )
A.儒、法、道、墨 | B.墨、儒、道、法 |
C.法、儒、墨、道 | D.法、墨、儒、道 |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
A. |
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
B. |
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
C. |
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
D. |
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
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主张,其意义在于( )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②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③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④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
B.建立民族教会 |
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
D.清除神学束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