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B.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
C.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 D.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
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 B.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
C.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偶览《孟子》,当他看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一段时,不禁勃然大怒,当天就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殿外,不得配享。不久,朱元璋又下了一道谕旨:“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这反映
A.孟子反对君主制 | B.宋明理学的影响深远 |
C.君主专制空前强 | D.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
A. |
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
B. |
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
C. |
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
D. |
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外”是指(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 B.传播基督教 |
C.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 | D.黑奴贸易 |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
B. |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
C. |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
D. |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对这一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复古情绪在先秦已经形成一种普遍思潮 |
B.孔子的仁和礼体现了对社会伦理的追求 |
C.老子的无为体现对朴素人际关系的向往 |
D.韩非的法治理论体现对和谐社会的赞美 |
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 D.①②③④都正确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
A.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
B.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
C.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
D.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