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 | B.道家、儒家、法家 |
C.墨家、法家、道家 | D.儒家、法家、墨家 |
学者刘宗迪说:“先秦诸子,除庄子外,都是‘公共之学’,即都是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先秦诸子主要是政治哲学,只是其政治理想和治国策略各有不同而已,孔子、孟子也概莫能外。”当时“政治哲学”的共同点是( )
A.追求社会稳定 | B.反对剥削和压迫 |
C.主张实现国家统一 | D.建立君主专制 |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
B.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义 |
C.马丁路德只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不反对信仰《圣经》 |
D.宗教神权、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
《道德经》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
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
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国的这种问题时,大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
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
C.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论语》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视为至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其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中最能体现该思想主旨的是
A.奉行“一边倒”方针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发展多边外交关系 | D.支持不结盟运动 |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
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
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
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
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
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
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的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民贵君轻说 | B.人性本善说 |
C.先义后利说 | D.浩然之气说 |
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A.葡、西、荷 | B.英、西、荷 |
C.英、法、荷 | D.英、法、俄 |
“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以上材料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 B.墨子“兼爱”思想 |
C.孟子的“性善说” | D.陆九渊“心学” 思想 |
2009年9月23 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A.法家 | B.墨家 | C.儒家 | D.道家 |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 B.信仰是否必要 |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