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表2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表1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二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3)根据上述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上图片所反映史实间的内在联系。(要求: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来源:2021年全国高考历史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主题三: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主题四: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挡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4)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
材料二:
彼特拉克在他的《歌集》中写到:这里有数不清的悲伤,是野蛮凶狠的庙堂,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道的学堂。这里是眼泪的发源地,是黑暗的监狱,是个充满欺骗的场所。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这儿是人们死前的黑夜和地狱——难道上帝不将惩治你?
……
根之力量、草之汁液、花之美丽多彩,声、色、嗅、味在对立中组成之和谐,天下地上和大海中众多的生命之物……被创造出来,只是为了服务于人。
——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
材料三: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立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竞厥功。
——《联合国宪章·序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彼特拉克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理念?
(4)归纳上述材料所体现思想的共同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是一幕幕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活剧,也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材料二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材料三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
(2)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3)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方面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 41 县,所有的县级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命调职。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 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 商君能令政必行。
材料三 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史记· 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规定的?
(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
(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的哪些品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光靠法制和制度的健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治乱问题。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学说在这方面则显然略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
——《“爱智慧”的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儒家——兼谈西方儒学研究的误区》
材料三: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其二,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养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孔子但重做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四: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的专制统治者独尊孔子和儒学的原因。
(3) 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祟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4)导致上述材料对孔子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改变自己在《理想国》中对法律的看法,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说,如果没有哲学王,则法治仍然比人治要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然不能成为最好的政治,但却可以称为“第二等好的”政治。
——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
(1)材料一中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基本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孔子思想主张的不同。分析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 ,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进口
出口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及建筑用品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手工
制品
机器
制品
合计
1893
0.6
7.8
13.0
78.6
100
15.6
--
81.8
2.6
100
1910
1.5
16.1
17.0
65.4
100
39.1
0.7
41.4
18.8
100
1920
3.2
25.3
16.9
54.6
100
36.4
3.7
39.4
20.5
100
1930
3.7
23.2
17.3
55.8
100
45.1
4.6
30.6
19.7
100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7倍,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增长13.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一条?代表中国和英国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93-191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品比重都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怎样情况?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