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环球时报》刊载了主题为“1573年的世界和中国”的讨论,下面节选了其中一部分讨论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体制是一种文明,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
——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 宿景祥
材料二 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毛佩琦
材料三  1573年,对后来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两个观念上的变化已经发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此外还有一个技术性的工业革命。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推动了今天以西方为主体的世界体系。反观中国,1573年的时候进入明朝后半段。虽然明朝在技术和思想上都有进步,并没有跳出王朝循环的那一套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金灿荣
材料四 中国这种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在明末已经开始,这一转型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市场迅速扩张,在全国市场形成以后,实际上就是发展到世界市场上去,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国的白银货币化直接影响了世界市场的建立。
——中国社科院明史专家 万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明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变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材料二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理解,指出“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
(2)据材料三、四,指出近代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573年的世界和中国”的显著特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一一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公益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一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主动观察和介绍西方公益募捐的情况。公益募捐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通过义演、义卖、发行筹赈彩票、企业捐赠、体育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灾情的发布、募赈的宣传以及赈灾的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效率,公益募捐的施众和受众更加广泛。公益募捐的程序、机制得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开始将公益募捐善款应用于设戒烟所、阅览会、不缠脚会、医学善会以及兴办近代新式学堂之类的新式民阎公益组织。从1915年到1949年,民国各时期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管理规范会馆的法令有十几个,根据这些法律,工商同业公会一般都设置福利委员会或救济委员会,履行一定公益职能。公益募捐组织,包括公益募捐在内的各个方面也顺应时代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的变化及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
材料三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归纳荀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思想界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荀子思想地位在南宋学术界出现了何种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34年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斤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但最终仍给予该公司另一个二十年垄断对华贸易的期限。
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虽然贸易利益仍然左右着政策,但对国家尊严和威信的考虑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对业已危如素卵的广州体系构成了一个重大打击。鸦片走私贸易在沿海的扩展,事实上已招致了单口贸易和垄断性广州贸易体系的终结。公行和东印度公司不再控制已扩展了的商务活动,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英国政府特别告诚他:不要使用威胁性的语言,也不要去触动中国人的敏感之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运用军事力量;审判牵涉到在华英国臣民的案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简述中英两国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的各自政策。(10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政策在1840年前后导致的结果。(9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进步、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与苏格拉底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为政”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政治主张产生的共同历史背景。
材料二 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元时期的理学家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关于“做人”方面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三 西学东渐
(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文明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 ,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诗句
材料二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人口迁移的去向概括人口流动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措施,(3分)并指出其在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方面有何不足之处?(2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权方面,采取了怎样不同的策略。(4分)
(4) 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1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战略家富勒说:1588年西班牙舰队的失败就好像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朵,那就是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
——戴旭《海权决定大国兴衰》
材料二 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欲其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延袤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溃。惟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至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疆略有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十四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海权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8分)
(2)中英两国海权思想的实践在19世纪产生了怎样截然不同的结果?试分析其原因。(1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