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 《两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材料二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角度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
材料三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见下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
(3)根据材料三,从现代化的视角论证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四 从20世纪初到今天,现代中国产生了三代新人。
第一代新人,叫做新青年,大体出生于1911年到1949年之间……
第二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大体出生于1949年到1979年之间……
第三代新人,叫新人类,出生、成长于1979年左右到现在……
——摘自海克《现代中国的三代新人:从“新青年”到“新人类”》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划分“三代新人”的主要依据。请在“三代新人”中任选一代,判断他们在青春时期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
梭伦担任执政官准备改革前,许多贵族纷纷表示反对,梭伦不得不多次与其辩论;同时,社会上大量平民也表示了对改革的担忧。为此,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
商鞅舌战图
商鞅曾为推行变法而与秦国大臣进行辩论,其中甘龙、杜挚都向秦孝公进言,反对商鞅实行变法。甘龙说:“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杜挚说:“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迁都洛阳后)高祖(注: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
材料五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 ,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六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雅典的部分贵族和平民为什么会反对或担忧改革?对此,梭伦的政治理念是什么?试举两例符合这一政治理念的改革措施。
(2)甘龙、杜挚等人反对变法的主要原因何在?变法能顺利推行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高祖(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4)根据材料五、六,分析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怎样的态度?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九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材料二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1)据材料一,分析这名知识分子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2)你同意材料二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改编】【改革】 改革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不竭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三 (日本)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其实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而已嚣然自足矣。
——王韬(1828——1897)《弢园文录外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2)材料三认为日本“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你是否赞同,依据史实说明理由。
(3)概述这三次改革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各自结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一开始,明太祖主要关心的是建立和永远保持一种政治现状,他不关心经济的发展……就明人所关心的问题来说……必须保持其农业特点,不能兼容并包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华帝国对外并不寻求领土扩张。同时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明王朝当局非常想把国土与世界隔离开来……尽可能减少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从16世纪中期起……(英国)王室向那些“具有足够企业精神,可资移植新技艺或者引进新制造业”的人士包括外国人颁发特许证,利用该垄断性的特许证制度来撬动产业升级。……通过这场大规模的进口替代运动,英国政府从欧洲大陆移植了一系列新企业和新产业。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趁法国及尼德兰宗教迫害之机,把“大批宗教难度作为‘英国经济和工业方面有价值的资产’而加以吸收”。向移民颁发特许证、授予专利权、给予宗教宽容、以学徒制促进技术本地化等诸多政策合在一起,终于造就了数十万之多的工匠大移民。
——编自梅俊杰《所谓英国现代化“内源”“先发”性质商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经济趋势及其所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经济发展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 ,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从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诗句
材料二
500斗级 |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
骑士级 |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
双牛级 |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
雇工级 |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人口迁移的去向概括人口流动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措施,(3分)并指出其在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方面有何不足之处?(2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权方面,采取了怎样不同的策略。(4分)
(4) 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1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3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战略家富勒说:1588年西班牙舰队的失败就好像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朵,那就是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
——戴旭《海权决定大国兴衰》
材料二 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欲其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延袤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溃。惟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至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疆略有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十四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海权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8分)
(2)中英两国海权思想的实践在19世纪产生了怎样截然不同的结果?试分析其原因。(12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