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高中历史

子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最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过犹不及” D.“弱者道之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A.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C.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    )

A.道、法、墨、儒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儒、道、墨、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

A.“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

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人不可有贪心,知足常乐;遇事要冷静,以静制动”。这一处事原则体现了(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概括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