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之法,凶年不修旧,意在无苦民尔。苦民尚恶之,况伤民乎?……害民之小者,恶之小矣,害民之大者,恶之大矣。
——《春秋繁露》
材料三 金非财,惟五谷为财。兴屯不足以生谷,惟垦荒可以生谷。起科不可以垦荒,惟不起科可以垦荒。五谷生则加派可罢,加派罢然后民生可安。
——黄宗羲《明儒学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思想?(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国家兴亡的因素是什么。体现了董仲舒的主要意图是什么?(6分)
(3)据材料,指出黄宗羲认为如何可以安顿民生。(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这些思想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也进入到了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本思想是先秦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之一,它与尊君论相反又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石……然而,至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为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一次更新的机会……我们把明末清初涌现的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
——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黄宗羲是“新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官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公共机关)。……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而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三 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它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探讨中国君主政治制度改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大地已经萌生一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与此适应,黄宗羲提出的与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封建异动因素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是令人瞩目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客观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与生活愿望。
——摘编自谢贵安《<明夷待访录>“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如何从君民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特点。并比较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与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的不同。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出现的时代特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材料二 以其本心论之,管仲才陈于桓公而见于行事者,皆微权小智,虽假尊周为名,其意则富强其国而已。固君子才羞道也。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静学斋记》
材料三 迫难两全之际,捐小以全大,乃与其初心小异而不伤于大同。故管仲事雠而夫子许之为仁,以其知小大公私之辨也。使怀子纠之怨,忿戾以去其故国,北走戎,南走楚,必与桓公为难,而雪其捐捐之忿,则抑匹夫匹妇之不若,禽兽而已矣。君子之称管仲曰“徙义”,徙而不伤君子之素,则合异于同,而无媿(愧)于天下。
——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孔子评价管仲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濂和王夫之对管仲不同态度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廷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郡县更有利于君主控制和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主权力威望下降,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应该把《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据《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人性解放时代,思想自由时代。然而被人们忽略的是,这个时代又是大一统思想的成熟阶段,君主专制制度的奠基阶段。正是这个时代的改革运动,催生了秦始皇这样专横强大的专制君主。如果说春秋战国是中国的思想启蒙时代,那么它启的不是民主之蒙、科学之蒙,而是专制之蒙、迷信之蒙。因此,春秋战国时代不是中国上升的开端,而正是中国历史下陷的开始。
——张宏杰《被误读的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史与希腊史对比阅读笔记》
请运用古代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的观点。(要求:观点全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共40分)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孔丘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1)分别指出上述三位思想家对儒学的贡献(12分)
(2)对待儒学的发展变化,你作何评价(6分)
材料四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顾颉刚
(3)指出秦汉时对待儒学的政策(4分)
(4)列举汉武帝引诱的具体措施(6分)
(5)说明秦汉对待儒学造成的不同结果(4分)
材料五   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再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孟子
(6)概括出孟子的法制观念(4分)
(7)说明产生孟子这种法制观念的背景(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权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1903年)
(3)根据材料三,列举邹容倡导革命的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的背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艺复兴晚期的拉伯雷曾经见识深刻地说:“有知识而无良心只是灵魂的毁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仁”是会意字,从二从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老子》第38章中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威利斯顿·沃尔克指出:“(文艺复兴)不分善恶地追求古代生活的再现,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其它时代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竟以生活腐化而自夸”。
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对工业革命作过这样的总结;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栖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以上材料据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老子共同关注“仁”的时代背景。试述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结合材料指出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公元前五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不分善恶”现象的原因,并列举同时期著名思想家针对性的匡正思想。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19世纪上半期,针对工业革命的“弊”,先进人士在社会政治思想有哪些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孝经》在社会教化方面的意义。(6分)
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2)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3)根据材料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分)民本主义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治国之道,在当下更有很强的现实窓义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盂子•尽心下》
材料二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他想通过重民来谋求国家富强之道,因为民富,国则富,民贫,国则弱^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对“民”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同盟会成立,他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
——王培智《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緩、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全民医保夜盖面超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康化,县乡村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达到1300多个。
——李克强2015政府工作报告
(1) 归纳材料一中盂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根本目的。
(2) 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变化与发展。(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3) 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今民本思想变迁的认识.(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2012年12月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柬埔寨参加了孔子文化学校的揭牌仪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1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6分)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你是否同意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