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一一《礼记?礼运》
材料二  19世纪初,傅立叶先后发表了《全世界和谐》、《新世界》等著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朗吉”。 他幻想着有朝一日统治阶级或大富翁能够良心发现,大发慈悲,掏出钱来帮助他建立一个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社会。
材料三 中国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我深信在这样的做法当中,有一些法国的信念能够帮助贵国继续思考,……我们共和国的模式有了启蒙时期的理想和法国大革命普遍价值的模式,也可以成为中国迈向民主和人权的一个很好的启发。……
一一《法国总统希拉克北大演讲稿》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征(不得摘抄原文)。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傅立叶的“法朗吉”能否实现及其原因。它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怎样?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的共和国的模式汲取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中的哪些思想原则?分析这些观念与材料一透露的思想观念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4)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从中汲取哪些有益的观念。(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
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材料五:2006年在山东曲阜举行了孔庙祭孔大典活动。祭孔的主题是“同根一脉,两岸祭孔”。这是50多年来海峡两岸历史上第一次携手共祭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
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自左至右三位人物A、B、C分别是谁?
(2)根据材料二,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3)依据材料三,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5)从经济、文化的角度,你认为2006年祭孔活动对两岸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荀子《天论》
(1)试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2)材料二“故人之命在天”与荀子“人能胜天”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致的方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过去通常认为,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等人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肇始于李大钊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有近百年之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取向。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当时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后方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其核心原则及理论成果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
材料三 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船运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那些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美国实业家和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变化与农村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际关系·政党关系·国际关系
材料一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建立社会等级)。分何以能行?曰:义(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相对于我们自己的需要来说,每个人都缺乏许多东西……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
——柏拉图《国家篇》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和柏拉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人分析其主张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①1927年北伐战争示意图
②  1934—1936年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  1937年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示意图
④  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示意图

(2)阅读图①至④,结合所学,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读和分析逻辑清晰。
(3)二战后国际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合作加强。请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欧洲一体化的具体史实回答: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面对国际形势吸取教训、加强经济合作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史初级教科书》与《(中学校适用)新制本国史教本》目录比较表

目录A
上古史:
三皇五帝
三代纪
春秋纪
战国纪
中古史:
汉纪
新纪
后汉纪
三国纪
晋纪
十六国纪
南北朝纪
隋纪
——摘编自《国史初级教科书(卷上)》1903年版
目录B
绪言
第一编 远古史
第一章 邃古
第一节 五族之缘起
第二节 汉族之勃兴
第三节 文化之发达
第二章 唐虞
第一节 君位之禅让
第二节 苗族之征服
第三节 威权之统一
第四节 民政之注重
第三章 夏
第一节 夏禹之内治
第二节 夏初之防御
第三节 夏统之绝续
第四节 夏祚之衰亡
——摘编自《(中学校适用)新制本国史教本(第一册)》1919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指出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女传·母仪传》又记述,卫定公(公元前588—前577年在位)的夫人定姜,为儿子娶妇后,儿子不幸早亡,媳妇又没有生孩子,所以在她服丧三年后,便劝儿媳妇改嫁,还“自送之,至于野”。
——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正史中所载烈女数(见下图)

材料三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子,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 李贽《答以女人学道见短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遇了何种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正史中所载烈女人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者认为“皇帝居于社会的权力宝塔尖上,没有制度能够制约他,也没有人能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中国古代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得以建立相对有序的环境。” □□□中的字可能是( )

A.韩非子 B.董仲舒 C.陆九渊 D.黄宗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面看来,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材料二 大致了解了上下三千年来教育的概况和“考试”取士的情形,无论我们的先圣先贤、诸子百家的名言,关于教育与学问的教诫,作过如何庄严神圣的定论,但教育的理想与一般社会对教育的“暗盘”思想,毕竟存在一段很大的距离。……尤其在古代轻视工商业的观念之下,当然就会产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看法了!……读书读到后来,所有经、史、子、集,也成剩余的物质,只有“八股”的制义文章,才是生活的宝典。
材料三 (如今)知识的普及,使得一切学问的真正精神垮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的精义所在,几乎是完全陷入贫病不堪救药的境地。不但如此,我们……虽然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而换旧更新,可是我们教育的“暗盘”思想,依然落在二千多年来的一贯观念之中,只不过把以往“读书作官”、“光耀门楣”的思想,稍微变了一点方向,转向于求学就可以赚钱发财的观念而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道家思想文化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上各有何不同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中的“‘考试’取士”是指什么?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3)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当时的教育与古代教育本质的认识。作者的理想教育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和欧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曾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希腊
泰勒斯
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的本原是火
普罗塔哥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三 到了共和晚期,罗马法律的发展可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基础上又见进一步的坚定、开阔的演进。……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实际上就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公民法,成为罗马法律的主干。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不仅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坚定开阔的气质,而且接近于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
——朱龙华《罗马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和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在许多方面取代公民法”的原因,并概括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材料三 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代的科举制度完全确立,而且日趋完善和严密。科举向士大夫广泛开放,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和诗赋合格,就可录取。大部分科举登第者出身于乡户,即一般地主和殷富农民,一部分为工、商的子弟,世代为官的子弟只占少数。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3)阅读材料三,指出在追求公平公正方面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联系所学知识简析它对宋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
——司马光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三 “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贫极窘之中国”御侮“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
——谭嗣同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提示: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