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强体壮,还俗为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阐释结果 |
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
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
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
据史料记载,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许多鲜卑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该材料不能体现的观点是( )
A.北魏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 | B.当时洛阳商业繁荣 |
C.鲜卑贵族学习汉人经商 | D.迁都洛阳促进商业发展 |
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 B.顺应了时代潮流 |
C.加快了民族融合 | D.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
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 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
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 |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
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 B.推行三长制 |
C.实行均田制 | D.制定俸禄制度 |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 B.1861年改革 | C.王安石变法 | D.孝文帝改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