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 B.促进民族融合 |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
【改编】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下列内容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的是( )
①吸收学习汉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②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③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④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B.游牧民族农业化 |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
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制 |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
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 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
北魏太和年间(477年─499年),政府校比户籍,清查隐漏人口,导致户口增加,进而形成了新置与恢复州、郡、县的高潮。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政策是
A.建立俸禄制 | B.设立三长制 |
C.实行宗主督护制 | D.推行门阀等级制 |
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
①俸禄制 ②均田制 ③三长制 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
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 B.王安石变法 | C.孝文帝改革 | D.张居正改革 |
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 )
A.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 | B.鲜卑族逐渐灭亡 |
C.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 D.服饰礼仪互相吸收 |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所描述的改革是
A.楚国吴起改革 | B.商鞅变 法 |
C.北魏孝文帝改革 | D.元忽必烈改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