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 B.顺应了时代潮流 |
C.加快了民族融合 | D.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
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 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
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材料四 孝文帝诏曰:“代人(即鲜卑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
其穆、陆等八姓,皆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高祖崩,(元)禧受遗辅政。虽为宰辅之首……而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士族)“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
——《魏书》
(1)材料一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阅读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
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
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
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繁荣 |
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颁布均田令 | B.实行汉化政 |
C.迁都洛阳 | D.采纳汉族政治制 |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②与汉族通婚 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
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
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
观察下图,图二与图一服饰的不同是
《掌衡武士》 《北魏文官俑》
A.孝文帝迁都的结果 | B.民族融合的结果 | C.经济发展的 | D.实施均田制的结果 |
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情况
A.杭州 | B.苏州 | C.无锡 | D.洛阳 |
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
孝文帝的重儒措施 ①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 ②进一步深化了北魏政治封建化的程度 ③使儒家思想失去本来面目 ④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