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 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 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 B.诗辞文章写作 |
C.汉族文化 | D.政治 |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 B.移风易俗 | C.实行均田制 | D.迁都洛阳 |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
②巩固了封建统治
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④为结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B.游牧民族农业化 |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
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拔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 | B.如何统治汉人 |
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 |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 | 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 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 (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
请回答: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三所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