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齐纪二》
材料二 对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也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进入动乱不一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以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作用如何?(6分)
(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融合体现在 ( )
①鲜卑族劳动者逐渐成为农民
②农耕生活成为主要生活形式
③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有的还从事工商业
④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孝文帝的重儒措施 ①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 ②进一步深化了北魏政治封建化的程度 ③使儒家思想失去本来面目 ④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C.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 | D.都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此话属于对孝文帝改革的
A.客观表述 | B.客观记载 |
C.客观评论 | D.主观评论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
A.均田制和三长制 | 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 |
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 | 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 |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措施中,不包括
A.“雅重门族” | B.“剃发蓄辫” |
C.“班赐冠服” | D.“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
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政权,系由 拓跋部建立
A.匈奴族 | B.鲜卑族 |
C.女真族 | D.蒙古族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