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 B.募役法 | C.市易法 | D.青苗法 |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处无余”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北宋时期洛阳人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说明北宋初年
A.边防危机严重 | B.重文轻武 | C.实行更戍法 | D.文人领兵 |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方田均税法 | B.农田水利法 | C.免役法 | D.市易法 |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 | 募役法和保甲法 | B. |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
C. | 将兵法和均输法 | D. |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北宋中期某大臣上书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皇帝命其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背景不包括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
C.冗官、冗兵、冗费 |
D.辽和金的威胁 |
北宋中期某大臣上书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皇帝命其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背景不包括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
C.冗官、冗兵、冗费 |
D.辽和金的威胁 |
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