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
C.青苗法、募役法 | D.免役法、更戍法 |
“惠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如警守,吏禄绝贪餮。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涉及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理财和军事措施
②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③看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④王安石变法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改革成功与否需要同时满足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依据这一标准,属于成功的改革有( )
①宗教改革 ②阿里改革 ③王安石变法 ④东欧国家改革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① |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收支相抵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A. 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 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的局面
C. “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
收入(单位:贯) |
支出(单位: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处无余”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C.“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该观点
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 | 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 |
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 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
C.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 |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
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
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我国古代的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可以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该注意保护自己 |
B.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 B.吏治腐败 | C.兵力不足 | D.起义频繁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