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三 变法扩大了封建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发达,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摧抑兼并、均济贫乏”的措施,不仅没能摧抑兼并,而且加重了贫乏的经济负担。变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很多重要城市的商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打击。
——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求得“摧抑兼并、均济贫乏”?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刘秀在公元39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为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区,度田官吏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实度田。那些既非“近臣”和“近亲”的豪强地主,也凭借财势与度田官勾结,大量隐瞒土地。同时,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汉光武帝刘秀知道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这样,刘秀实行度田,引起两种性质不同的反抗。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刘秀实行度田的背景及目的 ?
(2)材料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分别指什么?分析其反抗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富国强兵”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1)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请辨析这些措施的作用有哪些?
(2)王安石变法中采取了哪些富国强兵的主要措施?其作用与商鞅变法有何异同?
(3)近代戊戌变法中,富国强兵的措施有何时代特点?结果如何?简要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勿需地主同意,不再任人买卖、典押或赠予。每个农民可以遵照自由农村居民有关法规,获得不动产和动产为私产,可以转卖、抵押和把它们作一般处理。
——据俄1861年《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材料三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归纳脱离依附关系的农民获得的权利。据此指出“一般法令”收到近代欧洲哪些社会思潮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日维新”中维新派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材料二: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王安石变法中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双重作用的措施有哪些?
(2)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指出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
(3)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改革取得怎样的效果?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并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苗法者,不过一季艮行之业耳,……而季艮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坐是雕敝。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彳艮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苗法”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核心。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变法中获得哪些改革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转引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187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4月颁布宪法,君主立宪政体确立。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民主成份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俾斯麦推行过迫害社会民主党的《反社会主义法》,但同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仍然可以在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俾斯麦的进攻。……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1908年,国会又通过了《帝国结社法》。                       
——摘自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06年底,孙中山着眼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设计出“五权宪法”:“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方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
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权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
──孙中山著《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
材料四  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瓦解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材料一是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的说明?并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关于对“德国政治制度民主化”评价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来源是什么?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要增设“考试权”和“纠察权”。它给我们有何启示?
(4)材料四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上所述,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取得了什么成效?
(2)根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4)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今天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肯定王安石变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定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憎尼道士日益增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景文集·上三冗三费疏》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思《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冗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对王安石变法有何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