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潮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3分)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司马光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
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面临的什么问题?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举例说明。
(3)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获得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都是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内容的,这些改革措施都大大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请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各次重大改革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各自历史作用,并简要综合分析这些改革把土地改革作为核心内容的共同原因。(从国情、目的分析)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松奇认为,王安石变法的方案折射出现代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全部“思想光华”。
――《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三期P158
(1)请根据左边的变法措施找出右边的对应项,并用直线连接。
市易法 居民登记制度
均输法 国营零售店管理局
青苗法 国家信贷管理局
保甲法 国家贸易局
(2)通过第一问的作答,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 王安石下台后,也常常搞社会调查,常常对自己的新政进行反思,常常独自一人骑驴于林间小路中喃喃自语、疯疯癫癫,心灵的十字架十分沉重。有一次苏东坡去看他,刚想谈及“新政”的得失,王安石就惊问道:“你还要说过去那些事么?”苏东坡只好另换话题。王安石一生写了70大本日记,在日记中也对新政做过反省。
――《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三期P160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对哪些问题进行反省?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
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
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
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
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二 有学者把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措施称为: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和堪称“与
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
根源,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
效的监督保障。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
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
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
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
聊生。
材料四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
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
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具有上述特点的措施并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
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
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
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
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
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
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
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实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
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
由。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
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
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
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
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
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
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
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4分)
②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③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④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
说明你的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材料二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三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四 如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2)材料二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
(3)材料三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
(4)明显可以看出,材料四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5)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
(15分)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直到今天,他的许多变法措施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法令颁布之后的7个年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达1万处,灌溉农田36万多顷(其中两浙路占了全部耕地的近三分之一)和官田近2000顷。福建莆田县的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也是在这个时候依靠民力建造起来的。特别是在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省沿河地区大兴淤田,使盐碱地、沙碛荒地成为肥沃土地。据不完全统计,从熙宁二年到元丰元年(1069~1078年)的10年间,兴造淤田达10万顷。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些变法措施?分析其共性。(9分)
(2)根据材料二,解释该项变法措施的基本含义。(6分)
历代对王安石变法毁誉不一,如宋人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按:指北宋灭亡和宋廷南迁)!”。请回答:
(1)宋人邵伯温“尽变更祖宗法度”,其具体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2)宋人邵伯温对王安石的评价正确吗?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6分)
(2)材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4分)
(3)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6分)
(4)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王安石
材料二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
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材料三 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实(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对理财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3)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3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把农村民户,不论主户和客户加以编制,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选主户中最有财力和能力的人为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凡家有2丁以上的出1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四: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法来……专听一个小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万民失业……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冯梦龙《警世通言》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有关?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这条新法的主要理由。(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
(3)材料三与哪条新法有关?根据所学回答,这条新法有何作用?
(4)材料四中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作者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使用材料原句不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益薄,财力日益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2)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了能得到贤才,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