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摘编自百度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
(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方案是什么?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些变法措施上?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选自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拟定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凯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二中,维新派的主张体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日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中国、日本和西方各国,其关系就如同这张三、李四、王五一样。日本人缺乏深厚的文明基础,自量不可能挡住西方文明大潮大浪的冲击,只好全盘接纳。在这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指责日本人缺乏民族主义精神。相反,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日本人也像中国人那样,死抱着自己的传统不放,可以断言,他们身上留下的伤痕比起中国人来会更多更深。
材料二 抵御虽然可以给文化的交汇增加困难,但终挡不住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反,越是抵御,抵御者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所留给自己的伤痛就会越重。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对西方文明在抵御中被迫逐渐接纳同时又在接纳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抵御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行程中,中国人抵御西方文明所持的盾牌自然是正统的儒家思想。用孔孟之学反对西学,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反对社会变革。其结果,不是将中国引向社会发展的正道,而是导人歧途。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主义壮举,引来了英人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满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声威扫地,也使国人“神明华胄”的荣光顿时暗淡下来。尽管不少的守旧人物依然抱着“祖宗之法”、“夷夏之辨“之类的信条不放,但西人炮火的威胁和《南京条约》的耻辱迫使国人不得不从”天朝上国“的梦乡里觉醒过来,承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相比具有优越性。林则徐、魏源等人就是第一批觉醒过来的人。
阅读后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的全盘接纳西方文明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在日本的近代日本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合理性。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历史性转折,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提出“以淘汰无用之杂学,开导文艺长进”之方向为目的……日本天皇于于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敕语的中心是忠与孝,以之为“国体的精华,教育的渊源。”……强令师范教师学生住在宿舍,并授学生以兵式体操。抑有甚者,以现役的陆军上校山川浩为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学生寄宿的学校生活则采用陆军的内务班制,推行灌输师范生的军队式组织。……适龄儿童上学都是强制性的,甚至专门作了“就学牌”,以示区别,并由警察督促带牌儿童去上学。有的县还制定罚规,处罚不送适龄儿童入学的家长。……在明治十一年,有81.1%为士族阶层弟子,又至明治十八年为止的毕业生中,札幌农学校有75.7%,东京商业学校有52.6%为士族弟子。在女子教育创办初期,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也只是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女子的教育内容也多为儒家之类思想。
材料二 由于明治政府的积极提倡教育的普及,工场劳工的教育程度明治三十年,文盲率估计有38.2%,而寻常小学毕业者,只不过占12.2%,但是降至大正八年(1919年)的全国调查,文盲率只有8.8%。……
不断的接触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日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八七五年小学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五点二,一八八五年达到百分之四十九点六,一八九五年达到百分之六十一点二,一九零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八点五,一九二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四。……改革后建立的学校以培养各级官吏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材为宗旨,并引进了以“能力主义”为基础的近代考试制度,从而为士族以外的各阶层国民提供了各种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6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现实情况上的平等,而是指基本权利上的平等。今日的日本,虽然有些不及西洋各国富强之处,但如果我们日本人从此立志求学、充实力量,先谋求个人的独立,再求一国的富强之处,但西洋人的势力又何足惧?国民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代表全体国民的政府,……严守同政府的约定,服从国法并接受保护。
——摘编自(日)福泽谕吉《劝学篇》(1874)
材料二 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日保国家,一日保圣教,一日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摘编自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福泽谕吉和张之洞观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近代日本、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中产阶级是一个处于社会中间的阶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中世纪城镇出现以来,middle class (中产阶级)主要指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的工商业阶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middle class 变成一个职业概念,同特定职业的收入和生活方式相连,具体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白领)、政府官员以及知识分子等。
——肖瑛《不断演变的“中产阶级”概念》
材料二 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上,搞工业化、现代化真能搞到“起飞”程度的,只有一个事例——他们都是由一个城市中产阶级领头搞起来的。西欧、北美带动于先,日本踵随于后。所以在一个中产阶级主政的国家,与生产发展并驾的则是衣食足(经济)、礼仪兴(教育文化),接着才有法治和民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什么是个体户呢?个体户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细胞。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分析材料一中西欧中产阶级在14世纪以后越来越富有的原因。列举他们为改变“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现状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事件。
(2)日本开始迈向现代化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述中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3)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模式是什么?1978年后,促使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重视国家主权是政府的主要责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政府外交中的重要事件:
时间 |
事件 |
1921年 |
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提出关税自主、撤废领事裁判权、退还租借地、取消外国在华邮局等提案。结果只取消了外国在华邮局。 |
1928年7月 |
外交部照会比、西、意、葡、丹、日等国驻华使节,废止与中国订立的商约,并提议各国与中国另行商定平等互惠的新约。 |
1929年4月 |
外交部向英、美、法等国驻华公使提出了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要求,但英国等未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 |
1930年 |
中国实现了关税自主,但领事裁判权方面最终因“九·一八事变”而不了了之。 |
1943年1月 |
中国分别与美、英签订条约,废除包括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 |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民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行动的进程。(12 分)
材料二 明治维新法制改革“完全就在于期待着通过健全法典来改正 1854 年以来由于江户幕府外交担当者在外交上的无知而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此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对外获得平等的地位。”(据星野通《明治民法编纂史研究》)
“化我国为欧洲帝国,化我人为欧洲国民,只有如此,我帝国方能与泰西各国齐跻于同等地位。”(日本外相井上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策略。(8 分)
材料一: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34所,其中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12所。
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到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
(2)分析教育改革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影响?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材料一中的“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5)你从四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
材料二:1898年春,维新派人士集中于湖南,由“南学会”、时务学堂和《湘报》的核心人物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16人为董事,在长沙发起“湖南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参加和捐助者十分踊跃,不缠足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两国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除旧布新”的主要举措,指出其共同的积极影响。(6分)
(2)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联吗?为什么?(9分)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具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 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1分)
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 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4)根据材料说明治维新以来日教育改革的特点。(3分)
材料五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5)你足如何看待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3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 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7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有哪些?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请回答:
(1)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中日改革的主要相同点。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中日改革有何重要不同之处,并据此谈谈对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的启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