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此人是谁,老师?”我这样说道,“烧在他身上的火焰也更红。”他回答我说:“你若是愿意我领你沿着横亘在更低处的那道堤岸走下去,你就可以听到他亲口说明他本人和他的罪孽。”-----我开始说道:“啊!可悲的灵魂!难道你这么早就厌腻了已得的财富?而你过去为了发财,曾不怕把那佳人骗娶到手,随后却又把她变卖玷污! 你像根木桩,上下颠倒,插在地里,不管你是谁,你若能说话,就请开尊口。”那鬼魂(指教皇尼可洛三世)把双脚一齐扭动了一下;随后又叹了一口气,用哭泣的声音对我说:“---你该知道,我生前曾身着尊贵的法衣。我确实是母熊的儿子,我是如此贪婪成性,想让小熊们也能青云直上,在人世我把钱财放进口袋,在这里则是把我自己打入恶囊。在我的脚下,还有其他人(指教士、主教)被拖进,他们被一个压一个地平放在岩石的夹缝,因为他们在我之前犯有买卖圣职的恶行。”
——《神曲-地狱篇》
材料二 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      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十日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2)材料二的作者是谁?他歌颂了绮思梦达的什么精神?
(3)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知识,分析《十日谈》为什么又被称为“人曲”?
材料三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纵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更难以解答。例如:既然教皇为了募捐修筑教堂这样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无数的灵魂,那么他何以不为神圣的慈悲以及解救灵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将一切灵魂都解脱,使炼狱中不留一人呢?
—— 《九十五条论纲》
(4)材料三的作者是谁?1517年他领导了一场什么运动?
(5)材料三的作者对赎罪券及教皇的看法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考问世界”的
史实是
①《纯粹理论批判》出版                 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③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④创作《第九交响曲》
⑤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宗教改革大量吸收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B.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北欧地区是必然的
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
D.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
C.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不同点在于

A.反对盲从教会
B.政教合一
C.信仰即得救
D.《圣经》权威至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人类理性的光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是因为他强调: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D.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A.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 B.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
C.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D.批判神学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平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 1520 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 ……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售这么大? ( 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也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所有这些都对天主教会的统治产生了巨大冲击。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分别概括两人的主张是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请回答:
请回答,
(3)14-18世纪,西欧出现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是哪三次?它们能够兴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4)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学说?  这一学说在后来有那些实践?(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指(  )

A.否定教皇地位 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C.否定封建特权 D.宣扬《圣经》精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这一首诗被誉为“宗教改革的战歌”: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恶魔盘踞世上,仍谋兴波作浪,猖狂狡猾异常……诗中“恶魔”指当时统治欧洲的教皇等人,如何才能打倒他们的权威呢?马丁路德利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