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论 |
史实 |
1517 年爆发的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的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
④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
1871 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
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3)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
(4)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
(24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8分)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4分)
(3)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
(4)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 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利单独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利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利既调节配合,有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的原因》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3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请回答: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图?
阅读以下材料: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要紧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洛克还根据英国的革命写了一份论‘‘政府”的总结性的文字,起了近代政治文化的开山作用;下则启发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同时,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激荡了全欧,使几乎整个社会都动了起来,社会意识、民凤民俗……,都在发生变化。
“17世纪普遍危机”是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于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此时期欧洲发生了由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关键性转折,经历了经济衰退、谷物生产萧条甚至下降二人口死亡率上升、资产阶级革命、社会叛乱等众多现象,从而认为欧洲经济“在17世纪经历了一场‘普遍危机”。危机的产生是因为16世纪欧洲的大发展使得封建主义框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加之此世纪发生的饥荒、流行病等因素的促动,导致17世纪欧洲出现了向资本主义结构的决定性变革。特雷弗----罗珀则认为是政府的奢侈浪费、寄生的官僚制度引发了社会对国家的不满。莫斯尼尔则认为官员的不满造成了政治动乱、反叛,农民对国家征税的不满造成了农民起义。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战争的巨大破坏及其连锁反应是导致“17世纪普遍危机”产生的原因。
请结合17世纪前后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关于17世纪历史特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4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8分)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4分)
(3)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
(4)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8分)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该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找到以下四则材料。
起源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复兴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发展
材料三 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得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成熟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材料二、三在体现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在人文主义体现形式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3)据材料四,指出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他估算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极其痛苦的惊涛骇浪的三峡,大致要历时两三百年。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材料四 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国“从封建到帝制”政治制度变迁的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次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使中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10分)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
材料一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3分)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 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 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2分)
(2)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并指出其实质。(4分)
(3)据材料3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6分)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8分)
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文明史以来最重大的变化。》中写道: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展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指出当时这种新能源的应用对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6分)
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自晚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社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白银的货币化。……货币经济的扩大发展,在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 “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二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
——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西方国家“货币经济扩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帝国”得以建立的时代背景。(2分)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世界市场秩序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4)“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 | B.从宗教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
C.有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 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解放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至7枚金币,便可以洗净罪恶了。
——摘自赎罪券价目表
材料二 1527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纷纷效仿。……早在路德翻译《圣经》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了,但是这些译本艰涩难懂,错误百出。路德是按照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进行翻译的。1521年,路德在小城瓦特堡每天伏案6小时,在羊皮纸上翻译圣经。
——摘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天主教徒……更为恬静,更少有投身商业的动机,他们保有着尽可能谨小慎微、不冒风险的生活态度,宁可收入微薄地过活也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即使这样会名利双收。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德国俏皮话说得好:“要么吃好,要么睡好。”显然,新教徒吃得高兴,而天主教徒则乐于睡得安稳。
——奥芬巴赫
材料四 由巴克斯特与清教神学家们进一步调整的关于救赎的加尔文教义,对于理解以商业为取向的人们力争财富和利润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信徒们从不确切地知道有关他们救赎的状态,但他们可以从逻辑上推论,鉴于上帝意愿一个丰裕的尘世王国以彰显他的荣耀,由个人为共同体实际生产的巨大财富,就是上帝喜好那个人的记号。实际上,对信徒来说,个人财富变成了他们救赎状态的真实证据。全能且全知的上帝从不允许有罪之人赞美他的荣耀。确实,“如果财富是从事一项职业工作的成果,那么财富的获得就是得到上帝祝福。”
——斯蒂芬·卡尔伯格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及相关知识,分析新教与天主教会在教义上有哪些区别;概括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恩格斯说,“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三、四,论证这一观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