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版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耶稣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倡导宗教宽容 | B.宣扬教会权威 |
C.反对宗教改革 | D.抨击罗马教会 |
“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但是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智者运动 | B.文艺复兴 |
C.启蒙运动 | D.宗教改革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
B.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
C.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彻底的改革 |
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形式来进行的 |
C.“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
D.宗教改革因教会兜售赎罪券而引发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
B.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
C.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向过去看齐的运动,两者皆是意图将欧洲这个混合体的某个部分独立分离出来。下列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
A.文艺复兴的实质是重构西欧文艺的辉煌 |
B.宗教改革是为了实现信仰自由 |
C.天主教会保存的文献在两个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
D.世俗势力都对两个运动中的“反叛者”进行了保护 |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这句话( )
A.体现了“因信称义” | B.体现了“先定论” |
C.可能出自《圣经》 | D.可能摘自“赎罪券” |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 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 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
欧洲宗教改革理论中,激励人们不断奋发进取,勤劳坚强,不畏艰难和挫折,努力争取成功,使世俗生活本身成为宗教实践,而宗教实践全部融入了世俗生活,基督教的传统美德忍耐、谦恭、虔诚、鄙视钱财等不再被提倡。此理论是
A.因行称义 | B.信仰得救 | C.教随国定 | D.信徒皆为祭司 |
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
A.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B.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
C.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
D.体现出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
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思想家与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普罗塔(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
③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伏尔泰——“社会契约”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全球通史》写道:大约到1550年,经历了两个世纪活跃的发明创造活动之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 B.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
C.启蒙运动的发展 | D.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
下列对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天主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比较大 |
B.“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
C.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们思想的唯一途径 |
D.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反封建斗争需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