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 B.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 |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 | D.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
马克垚认为:“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 )
A.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政体典范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
C.第一次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
D.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民主共和国 |
近代历史上,英国和德国实行了风格迥异的君主立宪制,两者的一致之处是( )
A.内阁首脑对议会负责 | B.君主都是国家元首 |
C.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 )
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
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主权。”上述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
A.君主专制 | B.共和制 |
C.贵族制 | D.君主立宪制 |
“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句话说明( )
A.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 B.议会还有不能做的事 |
C.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 | D.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 |
作为一位英国人,要想成为英国首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①成为某一政党领袖 ②所在党在议会选举中成为多数党
③必须通过国王的任命 ④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英法革命所要解决的如出一辄的问题是( )
A.摆脱外国殖民统治 |
B.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
C.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D.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
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 )
A.毫无作用 | B.“君权神授” |
C.掌控议会 | D.“统而不治” |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该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
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
D.经济待遇与政治地位不相称 |
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其关键在于对国家权力分配问题的解决。这里的“关键”指的是(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B.光荣革命排除暴力 |
C.国王掌握国家权力 |
D.阶级利益得到调和 |
依据英国宪法,下议院可以对个别内阁大臣进行关于行政措施方面的质询,内阁大臣作为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必须对所有行动和失职行为作出答复,对其行政过失或失职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这实际上反映了( )
A.议会掌握着国家大权 |
B.议会有权力任免内阁大臣 |
C.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
D.议会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 |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君主立宪制确立 | B.责任内阁制确立 |
C.1832年议会改革 | D.两党制形成 |
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是指
A.君主制在英国被推翻 | B.议会开始要求制约王权 |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 D.国王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