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段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
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 |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
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
A.议会发生了变化,国王没有变 |
B.议会和国王共同掌握国家大权 |
C.国王和议会的地位都发生了质变 |
D.只改变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其本质没有变 |
“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初,有人认为它不过相当于下院的一个工作班子,但是19世纪中叶之后,内阁特别是首相的权力日益上升,形成与议会互相牵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议会的格局”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责任内阁往往得到了国王的支持 |
B.责任内阁在19世纪中叶以后无需对议会负责 |
C.首相通过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的身份影响议会 |
D.内阁与首相共进退,增强了内阁的凝聚力 |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同点是
A.国王(皇帝)可以世袭 |
B.国王(皇帝)为国家元首 |
C.内阁总理(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
D.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遵从议会的决议 |
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光荣革命的胜利 | B.《权利法案》的颁布 |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D.进行议会改革 |
有人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
A.君主制和共和制 | B.君主制和议会制 |
C.立宪制和共和制 | D.共和制和议会制 |
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质上说明
A.这次革命只改变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其本质没变 |
B.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未发生变化,而议会地位有变化 |
C.革命之后国王与议会共同掌权,两者关系平等 |
D.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位置,且发生了根本变化 |
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材料中所说的“收效”从历史发展来看最主要体现在( )
A.结束了君权神授的历史光环 |
B.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 |
C.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
D.确立了英国代议制民主的法律基础 |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英语国家史略》中这样描述:“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在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后来,当查理二世允诺尊重议会和先例后返回伦敦时,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这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B.资产阶级革命对国内外产生重大政治影响 |
C.确立君主立宪制符合英国民众的心理预期 |
D.民众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积极作用茫然无知 |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
《大宪章》所涉及的权利主体仅限于僧俗贵族和自由民,而自由民只占当时人口的14%,这表明《大宪章》在人权保障上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相比之下,《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在人权保障方面的进步性突出表现在
A.实现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
B.人权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
C.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 |
D.英国开始通过议会管理国家 |
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去世后,爱德华八世继位,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过两次婚的美国人辛普森夫人结婚,致使国内议论纷纷,从议会到老百姓一片谴责声。在受到下院和首相的非难后,他被迫宣布退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这段材料反映出英国国王
A.是国家的象征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
B.没有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 |
C.任期长短由议会和首相决定 |
D.任何事情都不能自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