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
A.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度的发展 | B.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
C.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 D.1832年领导议会改革 |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写道:“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
A.国王 | B.议会 | C.内阁 | D.最高法院 |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保持欧陆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
D.实力开始衰落,无力插足欧洲事务 |
约翰尼夫在《战争与人类进步》写到:“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是( )
A.自由主义开始盛行 | B.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
C.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 D.“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
反映以下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
A.《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
B.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
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
A.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度的发展 |
B.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
C.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
D.1832年领导议会改革 |
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该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 )
A.使英国议会制度从此开始真正确立 |
B.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
C.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 |
D.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制内阁 |
美国启蒙思想家潘恩在考察了1832年之前的英国政体时说:“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的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由此可以发现1832年的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议会限制 | B.贵族退出议会政治活动 |
C.中小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 | D.工人阶级取得了一定的选举权 |
威廉·布莱克斯通(1723-1780年)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 |
B.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 |
C.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 |
D.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 |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国王必须加入英国教会,其目的是( )
A.扫除英国国教的天主教残余 | B.把国王置于议会之上 |
C.进一步确认议会主权的原则 | D.顺应宗教改革的潮流 |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
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
D.经济待遇与政治地位不相称 |
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
B.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 |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 |
D.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
伏尔泰说:(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双手就被缚了。奠定英国这一政体基础的是( )
A.议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B.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
C.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
D.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完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