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迁就妥协,使大盗窃国,军阀攘权……革命无统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为此,20世纪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
A.进行二次革命 | B.改造文化心理 | C.实行“实业救国” | D.实施预备立宪 |
《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4日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这表明
A.“预备立宪”破产 | B.共和思想影响扩大 |
C.清朝统治覆灭 | D.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
同盟会要求所有会员都“矢忠矢信”地遵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事实上,光复会只着重“种族革命”,怀疑“民权主义”;同盟会的重要分支共进会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宋教仁也认为“平均地权”理想太高。对上述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缺乏权威的领导核心 |
B.从某方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C.反映了同盟会内部实际上存在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 |
D.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
C.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
一份由“上海军政分府”发布的安民告示记载:“……凡我义旗所指,罔不踊跃欢迎;……兹已纷纷归顺,具见敌忾同情;惟愿亲爱同胞,仍各安分营生;洋人生命财产,切勿乘机相侵;转瞬民国成立,人人共享太平。”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义和团民阻击列强侵略 | B.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 |
C.反袁护国运动风起云涌 | D.北伐战争进程势如破竹 |
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 B.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 |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
国庆节的时候在天安门广场上悬挂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的巨幅画。国庆节这样悬挂伟人画像主要体现了
A.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完全一致 |
B.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指引了新中国的发展方向 |
C.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D.新中国的成立是对孙中山革命目标的继承和发展 |
《民报》主要撰稿人朱执信(1885年—1920年)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把“社会主义”译为“民生主义”。其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思潮 | B.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
C.宣传社会革命 | D.阐释新三民主义 |
孙中山在1923年提出:“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裕。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乃不相违。待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认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
A.实行地方自治 | B.分阶段逐步展开 |
C.直接参与国事 | D.保障人民的权利 |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但到1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 1月21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议决:“议行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 |
B.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
C.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 |
D.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 |
学者李泽厚说:“遗憾的是,就在这期间,也就是在1908年,慈禧死掉了。如果她早死十年就好了,戊戌变法可能成功;如果她晚死十年也好,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了。”在李泽厚看来
A.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 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 |
C.戊戌变法失败根源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D.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慈禧的死有直接关系 |
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到“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A.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 D.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