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孟子·离娄上》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荀子·王制》
材料二 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 ──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材料三 民本思想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社会长达三千年,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忠君思想、官本位思想,已深深植入中国社会的骨髓之中,渗透到中国人民的血液里,只要有机遇,就会顽强地表现自己,影响、控制和规定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 ──刘绪贻《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
(1)材料一中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
(2)概括材料二中陈天华的主要观点。 上述观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民本思想。
下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A.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 |
B.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 |
C.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
下图是民国元年九月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政府”是指南京临时政府 | B.“革命有功者”是指袁世凯 |
C.讽刺革命党对袁世凯的妥协 | D.褒扬了袁世凯为革命所做的贡献 |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 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
C.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说:“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材料中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指什么
A.君主立宪制 | B.君主专制 |
C.人民代表大会制 | D.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鸦片战争一中法战争一甲午战争 |
B.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
C.洋务运动一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D.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
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纪念日的前后,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6个城市同时举办专题图片展。几个同学看到该报道后有如下讨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创立了中国同盟会 |
B.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
C.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
D.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此爆发 |
某乡村知识分子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当时( )。
A.作者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广大乡村习俗没有变化 | D.作者对辛亥革命支持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国民全体。”在当时,其本质意义在于
A.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 | B.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
C.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 D.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
章开沅认为: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经历了从“愤悱”到“讲画”再到“变力”的过程,认识上从情感走向理性,实践上变革的动力和力度也在逐步深化。其中“愤悱”、“讲画”、“变力”所代表的派别顺序正确的是
A.顽固派/洋务派/革命派 | B.革命派/顽固派/洋务派 |
C.洋务派/革命派/顽固派 | D.顽固派/革命派/洋务派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