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学者王铁群说:“……至1913年底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312个。人们熟知的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周恩来等在天津发起组织的觉悟社,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材料表明当时( )
A.国民享有一定的结社自由 | B.政党政治规范有序 |
C.马克思主义已经广泛传播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20世纪初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
①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②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③颁布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利 ④策动多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的研究学习中,表达错误的是
A.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主要斗争对象 |
B.都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
C.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 |
D.都展开了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B.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
C.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据不完全统计,大型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从1915年1月开设“法令”栏到1921年此栏结束,其公布的各种法令数目如下
年份 |
1915 |
1916 |
1917 |
1918 |
1919 |
1920 |
1921 |
合计 |
数量 |
150 |
55 |
34 |
51 |
39 |
40 |
22 |
391 |
北洋政府加紧立法的用意在于
①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南方革命形势
②应对内部不断升级的争权夺利斗争
③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法制环境
④实现以法立国、以法治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孙中山认为临时政府要集中权力,总统要有实权,主张总统制。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前夕,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才同意把责任内阁这一条写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宪政原则,这种做法
A.导致政体频繁,社会政局动荡 |
B.使权力过度分散,影响行政效能的提升 |
C.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
D.属于“因人设法”,明显违背法律精神 |
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涂(茶)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 B.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
C.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面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与这段话最吻合的一段历史时期是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五四运动时期 |
长时期以来形成的一边倒的“伟人观”是要被否定的,有学者认为孙中山的政治思维具有许多的缺点,他的实际的政治操作性设计不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孙中山认为三权分立在当时是让人不放心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孙中山这种做法()
A.容易导致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
B.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维护共和 |
C.容易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 |
D.因人设法实际上违背法律精神 |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A.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 B.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 D.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 |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 B. | 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
C. | 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 |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