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撰文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
C.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
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纪念日的前后,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6个城市同时举办专题图片展。几个同学看到该报后有如下讨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党—中国同盟会 |
B.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
C.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
D.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此爆发 |
著名学者罗荣渠所著《现代化新论》认为,按照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变化速度, 社会变迁可分为四种模式: 渐进性微变、 突发性微变、 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受外力影响)。按此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应分别属于( )
A.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 |
B.传导性巨变、突发性微变 |
C.创新性巨变、突发性微变 |
D.传导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
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访欧美数国。历经13个月后回到上海,在欢迎仪式上迎接的政府应是
A.晚清政府 | B.南京临时政府 |
C.北洋军阀政府 | D.南京国民政府 |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下图白色部分为某一时期中国形势图,据此判断这一主题( )
A.19世纪末英国划分的势力范围 |
B.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 |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燎原之势 |
D.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 |
《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旧习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下图为《重庆日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栏,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大汉四川军政府视结辫为落后象征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旧习俗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辛亥革命以排满兴汉为革命根本目的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原创】......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很多省份纷纷发明宣布脱离清政府的声明,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也非常迅速的被大量的中国人拾起......这段材料能够反映出辛亥革命
A.爆发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 |
B.许多参与者对辛亥革命了解甚少 |
C.参与者其实也在猛烈的反对君主制度 |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广泛参与革命 |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在孙中山灵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幅自孙中山遗训中提炼出的挽联。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A.辛亥革命 | B.戊戌变法 | C.国民革命 | D.护法运动 |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近代中国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
A.《资政新篇》 | B.《共同纲领》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