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发行的《<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中认为革命者只要善守国际法,承担清政府和列强订立的条约、债务、义务,列强是不会干涉的。这一认识
A.有力反击了立宪派的担忧 | B.体现了革命派对列强的幻想 |
C.正确分析了革命的利弊 | D.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翻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纸,发现革命前对老百姓的“子民”“蚁民”“贱民”等称呼,在革命后被“国民”“公民”等词语代替。他由此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其中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C.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 | D.使人民完全获得言论自由 |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其最主要的理由应该是( )
A.推翻了帝制 |
B.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
C.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
D.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
1911年10月13日《申报》载:“余昨日方评□□革命党之泄事失机,而昨晚得□□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该报道中的□□应是
A.南京 | B.广州 | C.武昌 | D.南昌 |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旧官僚投机革命 | B.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C.反封建不彻底 |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一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下列举措对这一潮流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 | B.提出三民主义 |
C.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理学开始遭到批判 | 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
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二 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材料三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虽然这场并不彻底的革命迟到了数百年,
但如果发展顺利,本可以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又一个战略机遇期。但事与愿违,中国再一次与机遇失之交臂,可谓“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
材料四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1)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2)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为什么?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
(4)你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
C.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D.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确切地说,这一论断( )
A.提升了民族力量 | B.凝练了民族精神 |
C.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 D.推动了民族繁荣 |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清政府 | B.南京临时政府 |
C.北洋政府 | D.南京国民政府 |
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起义军从床下拉出来推到湖北省都督的位置,被后人称为床下都督。这一典故最能说明( )
A.辛亥革命不彻底,旧官僚混入革命
B.武昌起义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C.武昌起义准备不充分
D武昌起义的队伍是乌合之众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