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秋菊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从中可以提取的正确的信息是
时期 |
领导阶段 |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
重大斗争 |
19世纪中期 |
农民阶级 |
平均主义 |
太平天国运动 |
19世纪末 |
资产阶级 |
兴民权、君主立宪 |
维新变法运动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农民阶级 |
扶清灭洋 |
义和团运动 |
20世纪初 |
资产阶级 |
三民主义 |
辛亥革命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都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福根出生在十九世纪初,见证了堂堂大清帝国的没落,他有四个儿子也饱经沧桑。下面是对他四个儿子的描述,不属实的是
A.老大1843年在海关工作,在关税方面却要与英国协定 |
B.老二1895年在日本开设的工厂当工人 |
C.老三1899年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
D.老四 1911年在北京见证了大清皇帝溥仪退位 |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那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
唐德刚认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宣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文中的“分水岭”是指
A.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
B.由“学习器物”转入“学习制度” |
C.由“近代史”转入“现代史” |
D.由“帝制”转入“民治” |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都选择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
B.都选择了民主共和之路 |
C.都试图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
D.都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
“……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该条约规定反映出
A.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D.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理性原则,表现为良好的法律秩序,并包含着内在价值规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种治国方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们这样辽阔的国度里,要想有效地管理大家的共同利益,一个活力充沛的并且能充分保障自由的政府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我怀着欢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实现的退休之后,能与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温暖。
——华盛顿《告别词》(1796年9月)
材料二 下列材料摘自《拿破仑法典》
第8条 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材料三 下列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做到“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
(2)材料二体现了《拿破仑法典》哪些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典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有何意义?它的基本精神是什么?(3分)
(4)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下图是一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报纸和图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放军攻占南京总统 ②孙中山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③红军胜利渡过大渡河 ④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A.①③④② | B.②③④① | C.④③②① | D.②③④①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包括(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 |
C.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1912年2月14日,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召开,南京参议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凯以全票当选。参议院在致袁世凯的电报中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之伟业,共和之幸福,实基此日。”下列对“袁世凯全票当选临时大总统”解读正确的是
①袁世凯在参议院临时大总统选举中,合法当选临时大总统,符合民主程序
②袁世凯通过贿选和军事进攻,获取选票,当选临时大总统,实为倒行逆施
③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促成了这一选举结果
④当时中国各种力量对比的必然结果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 问题有哪些?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是如何运用“政治智慧”来解决上述问题的。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制度转型失败的原因。
下表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
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 | 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