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誊曾于某年自撰嵌字春联:“民时夏正月,国运汉元年。”据此可以断定
A.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
B.“实业救国”思潮萌发 |
C.南京临时政府已经成立 |
D.国民革命运动正在兴起 |
结合史实判断下面这副对联是写谁的?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A.熊秉坤 | B.康有为 | C.宋教仁 | D.孙中山 |
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A.大清王朝的龙旗 |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
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 |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
1915年,袁世凯、段祺瑞以抵御外敌侵略为名,拨款1127万银元引进美欧先进技术设备,历时三年建成了巩县兵工厂。最终,它却成为军阀混战的武器库。其原因是( )
A.近代中国军事技术和训练落后 |
B.专制意识遗毒的影响长期存在 |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阻 |
D.孙中山在南方筹划北伐战争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成立被称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巨变。其中第二次巨变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 B.推翻了延续千年的皇帝制度 |
C.彻底干净消灭了国民党势力 | D.迎来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
读下图,1911年革命党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地点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有观点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潮流。这一观点主要反映的是
A.革命史观 | B.现代化史观 | C.全球史观 | D.阶级斗争史观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据此材料推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它主要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B.当时的社会现实主要是指政府滥发纸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
C.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
D.它出现的背景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A.多党制 | B.总统制 | C.责任内阁制 | D.议会制 |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政党力量多元化 | B.政权更替频繁 |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 D.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这里的“去年之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 B.二次革命 |
C.护国运动 | D.护法运动 |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