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C.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912年3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这表明该法
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 |
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 |
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 |
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 |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宣示预备立宪谕》。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十多省响应。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现象表明
A.当时拥护君主立宪者占绝大多数 |
B.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民众与立宪党人的支持 |
C.清政府的立宪活动已无法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9~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走出中世纪 |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
C.在革命中实现近代化 | D.在变革中实践近代化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间接说明了
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 | B.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 |
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 D.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
下面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
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纲领 |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
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人民在政治翻身成为国家主人 |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政体 |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梁启超说:“(辛亥革命后),任凭甚么人,……若再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说明辛亥革命
A.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 | B.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 |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沉重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 |
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力 |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殖民势力 |
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 | 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 D.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倡导“民族平等”,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四个方面,但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尊重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民族平等内容则未提及。这一信息说明孙中山
A.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
B.早期民族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C.刻意回避平均地权等经济要求 |
D.具有狭隘的中外民族平等观 |
某论文里有关键词:国共合作、广州、国民革命军、“打倒列强,除军阀”。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武昌起义 | B.北伐战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