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下表摘编自1923年《蒋介石日记》
9月22日 |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
10月4日 |
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
l0月13日 |
晚,看《共产党宣言》。 |
10月18日 |
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
由此可见蒋介石( )
A.怀疑三民主义 B.关注社会主义思潮
C.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寻找国共合作理论
著名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写到,按照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变化速度,社会变迁可分为四种模式: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受外力影响)。按此辛亥革命和清末新政应分别属于( )
A.创新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 B.传导性巨变、突发性微变 |
C.创新性巨变、传导性巨变 | D.传导性巨变、渐进性微变 |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他一生的奋斗历程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主张是:( )
A.兴中会誓词 | B.三大政策 | C.三民主义 | D.北上宣言 |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B.反封建不彻底 |
C.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 D.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D.农民阶级觉悟不高 |
孙中山早期提出:“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由这种观念推广出来,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孙中山这番讲话强调( )
A.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 |
B.维护宗法体系的传承 |
C.反对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
D.推翻满清政府,复兴汉族政权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有历史必要性 |
C.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
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 |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
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 |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项规定( )
A.源出于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
B.主张实施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 |
C.付诸实施并极大推进民主化历程 |
D.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 )
A.三权分立 | B.主权在民 | C.司法独立 | D.民主共和 |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