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孙中山为改变这种局面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成立同盟会 | B.改组国民党 |
C.推动国共合作 | D.领导北伐战争 |
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
A.调和劳资关系 |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
C.没收外国资本 |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
有人这样认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此处“启蒙”的主要内容是( )
A.民主科学 | B.马列主义 |
C.实业救国 | D.君主立宪 |
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
A.三权分立 | B.主权在民 |
C.司法独立 | D.民主共和 |
“今虽新政治之建设,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1912年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
B.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
C.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现阶段的目标……建立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我们果然是这样做了。……不但在现在和过去已经证明,而且在将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 )
A.中国革命的最终前途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
B.解放中国农民是新三民主义的主要目标 |
C.新民主主义是对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相同 |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
主张君主立宪 |
主张民主立宪 |
未表明态度 |
篇数 |
11 |
2 |
3 |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时期国人思想呈现多样化倾向
B.清末预备立宪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可
C.清政府想控制舆论以抑制辛亥革命爆发
D.获奖状况表明了宪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 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
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 D.深受伏尔泰思想的影响 |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被后人誉为“旧邦改造”,其史实依据是(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 B.清朝统治被推翻 |
C.中华民国成立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辛亥革命后,时人曾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 )
A.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
B.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C.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
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
B.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
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
A.追求和平建国之路 | 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 |
C.革命策略有合理性 | D.圆满完成革命任务 |
中山装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款服饰,辛亥革命后广泛流行,成为中国男性的标准服装。下列有关中山装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②它产生以后就广受中国人的欢迎
③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
④它的流行完全是人们出于对孙中山的敬仰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试题篮
()